从清杂剧的发展来讲,它继承了明杂剧的衣钵,在戏曲文学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清代戏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顺治经康熙到雍正是其初兴期,乾隆60年是其发展的高潮期,嘉庆、道光、咸丰年间是其消退期,同治、光绪到清末则是其变革期。张氏祖爷张德富为官时期正是清代戏曲文化发展的兴盛时期。纵观张氏家族的这段家族史,刚好经历了中国戏曲音乐发展的高峰阶段。就中国戏剧发展的另一属性而言,“清杂剧”成为“纯粹的文人剧,它的作家既有学者诗人,又有达官显宦,既有清流隐士又有武将之才……可以说其作家群多才多艺,诗、书、画、印、曲无所不有,甚至有人卓然成家,为一代宗师。”“明清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继元杂剧后的又一个高峰”。“传奇”一词元代至清末指“戏曲”,宋元南戏、元杂剧都曾称为“传奇”。中国戏曲史上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出现在明代后期嘉靖末年到崇祯末年,后期出现在清代前期顺治初年到乾隆末年,历时250年,走向成熟。张氏先人张德富为官时期刚好也处在中国戏曲发展的高峰阶段。我们没办法考证张德富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传统戏曲音乐文化,甚至他所视听过哪些传统音乐剧目,使用、保存、收藏过哪些乐器,和哪些乐人、戏班有过交往,我们一概不知,但生活在传统文化河流中的民众谁人又能摆脱传统文化的洗涤呢。
四 清代戏曲活动的普遍性——内江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激荡
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活动频繁而广泛,从社会上流到平民百姓都离不开听乐观剧、审美娱乐,它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就像我们现在观演电影电视、文艺戏曲节目一样,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清代戏曲艺术活动就全国范围来看,覆盖面相当广泛。“这一时期的戏曲活动是全社会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娱乐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覆盖了大、中、小城市,并有着庞大的职业演出队伍,产生了一批技艺非凡、声名显赫的表演艺术家”。从剧目规模来看,常演内容复杂、角色行当众多的大戏,艺术性极高。从演出地点来看,不同的社会阶层地点不一:在庙台、水上戏台、广场彩棚中演出的主要为广大平民百姓;在酒楼、宾舍、茶园等地演出的常属营业性演出;官僚、贵族、富商常在私人宅第演出“堂会”、“宴乐”;皇家演出是最高的级别,则在宫廷,由“梨园教坊”承办。地方小戏如四川花鼓,约形成于清代咸丰年间,早期的表演多在水路码头和街头巷尾,内江水陆码头的这类卖艺活动更是品类繁多。解放后,“中川花鼓剧团”的成立即建立在四川花鼓戏兴盛发达的基础之上。清代地方戏的迅速发展,使地方剧目数量剧增,其数量之多堪称历史之最。
明清时期“家庭戏班”成为促进戏曲繁荣昌盛的重要社会力量,“对戏曲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豪门巨富普遍蓄养家庭戏班,这一情况在江南士大夫阶层形成风气。此一时期民间职业戏班与官宦缙绅之家的“家庭戏班”成为社会演出的主要力量。他们极大地推动了明清戏曲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一戏剧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内江地区毗邻“资阳河道”的发源地资阳,川剧“资阳河道”流派在资阳、资中、内江、自贡的日益繁荣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川南川剧声蛮全川、载誉云贵,见证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发展超越不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定性。从社会意义上讲,在内江为官的张氏家族更是深受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文化的影响。
五 四川地方戏曲文化的高度发展,还表现在其本土戏曲文化对周边地区戏曲文化形成、发展的影响上
由于近代四川经济的发展,四川戏剧音乐艺术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是事实。清代乾隆四十四年,“四川秦腔艺人魏长生入京,不仅给昆腔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也将称盛一时的京腔打下了马,自此再也没有得到翻身。”可见,四川艺人魏长生在当时取得的艺术成就之辉煌,在没有地方艺术文化滋养的情况下,是很难达到这种艺术境界的。魏长生就是一位善于在传统戏曲文化基础上富于创新精神的表演艺术家。就秦腔艺术向南方传播的路线而言,这一艺术发源于陕西并一度流行于四川,并经四川流传到云南、湖北,乾隆时期已经很是兴盛。“约在清代中叶,西秦腔经四川传入云南”。为道光年间滇剧的形成增添的营养,致使滇剧一度流行于云贵川等省。秦腔在四川于清代后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四川盐业、制糖业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
甘肃的地方剧种“高山剧”发源于明初的地方社火,与当地民间故事和民间歌唱艺术结合紧密,“明末清初受到川剧高腔的影响,开始向戏曲艺术形式进一步靠拢,并逐步形成。我国湖北的地方剧种“梁山调”又称“良善调”、“大筒腔”,广泛流行于湖北钟祥、荆门等地。但这一剧种起源于四川梁山地区的灯戏腔调,这种灯戏腔调“最晚不迟于清嘉庆年间传入湖北境内”,道光三十年,梁山调已经形成。湖北“巴东堂戏”,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又名“踩堂戏”,也是在四川“梁山调”、“川剧”等剧种的影响下逐步发展而来的。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本文想借此说明的是:张大千先生及族人生活在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高峰时期,从地域上来讲,他们又生活在地方戏曲盛行的四川内江地区。无论从时间上说起,还是从空间上思辨,这位艺术才思通灵剔透的文化艺术大师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永翘:《张大千人生传奇》,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
[2] 夏兰:《中国戏曲文化》,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