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对策研究(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2
中学阶段,注重拓展对民间的要求,面临濒危窘境。要避免单一以“遗产”或是“馆藏”的方式存在的局面,就应该让民艺作品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不断被生产和销售,在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真正的“活态”存在方式。
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承担具体而有效的工作。首先通过调查研究,不断开拓市场,为该地民艺作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信息,再设立长株潭地区工艺品信息网,搭建艺人与消费者沟通和对话的平台。其次,对在传承发展传统技艺、大力培养后继者以及拓展销售渠道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民间艺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以促进传统工艺的振兴。第三,对学习民艺品制作的年轻人发放生活补贴,保障其生活,能专心致志从事民艺传承工作。第四,定期举办民艺作品的展览和展销活动,让民间艺人彼此交流和展示技艺,以促进技艺的提高。
振兴传统工艺,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摆脱传承窘境的有效途径。要建构合理有效的手工产业,长株潭地区应该将经济价值较高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加以利用,如重点扶持和建立湘绣、铜官窑陶瓷、浏阳菊花石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作为展示与宣传民间艺术的窗口;帮助长沙粽叶编、菊花石、醴陵皮影、株洲县朱亭邹桂文木雕、株洲县刘双喜油漆画、芦淞区百井剪刻纸艺术、蓝印花布制作等民艺品走向市场,吸引更多民营资本进入民艺产业等。
科学合理的产业化既能为民间艺人带来理想的经济收入,改善其生存状态,又可以更好的发挥其文化价值。以传统文化拉动地方经济,又能推动民艺品与市场结合。从“湘绣”的保护来看,在产业化后得到了稳定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长沙市经济产业和居民生活的组成部分,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所需的产品,还使“湘绣”本身找到了存在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保持了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活”性,使活态传承成为可能。
四、尝试创新思维,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实现传承发展
在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由于民间美术作品墨守成规和因循守旧,不可避免地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被视作粗鄙俗气的物品而遭到疏离,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让传统工艺和民间美术作品融入现代社会,既满足民众生活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并最终成为现代化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现代文明的发展和民艺品的使用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倘若两者能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往往能创造出令人惊讶的经济和文化奇迹。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求变革与创新,实现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倘若一味只依靠政府投入来保护,那注定只能是苟延残喘,逃不过湮灭无形的命运。更何况“持续变化”本就是活态美术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正是一代代民间艺术家们的继承与创新,才使得遗产本身不断增值。
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民间美术之所以逐渐淡出时代潮流之外,其主要原因依然是维持固有形式,没有紧跟时代步伐。就像长株潭地区濒危的遗产蓝印花布,其图案的依然只停留在传统的形式——二方连续、吉祥图案等规整的纹样。如果能在图案的设计上寻求创新,结合现代艺术形式、融合传统与当代艺术,立刻就能拉近与世界流行时尚的距离,从而广受欢迎。此外,我们还能在蓝印花布的功用上做文章,比如设计整合含蓝印花布元素的坐垫、抱枕、腰靠、汽车内饰、包装盒、旅游纪念品等等,都能引领时尚,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生机,重回民众的日常生活。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旧邦新命”,“旧邦’是应当保持且珍视的文化传统,“新命”当指随时代而变,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推陈出新。也唯有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增加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参与现代化的构建,时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动力。
下一篇:浅论艺术成果是理论与实践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