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音乐世界里从单纯的歌曲到形象丰富的歌剧以及有古老传统的礼拜上帝的宗教音乐,人类精神的最宝贵最重要的运动,总是不断有音乐艺术随之作伴,间接地加以颂扬。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类文化的变异总是遵循着“该来的终究会来,该走的一定会走”的规律,任何人为因素都无法阻挡其前进的步伐许多发展中的国家和民族在经历经济发展巨变的过程中,其传统文化都经历了从被忽视到重新回归的过程。在《贝多芬语录》中,著名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曾说过:“艺术世界的目的,和一切创造的目的一样,是追求自由——进步即使我们现代人没有我们祖先那样大胆、刚毅,但种种方法的精炼细密也确然成就了一些事物。”在整个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文化多样化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在这其中,只有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世界多元化、多样化的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将不复存在。
在西方国家,工业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十年达到顶峰,接着所谓第三次浪潮的到来:信息革命,材料革命,生物革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响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工作条件、新的人际关系、新的艺术趣味……新事物层出不穷。反映在音乐上,追求新的十才料、新的语言、新的技法、新的内容。l9世纪的民族乐派在这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欧洲很多作曲家采用民间旋律和节奏,选用本民族的历史或现实实践作为题材,进行创作由此形成民族主义音乐运动一直延续到2O世纪。20世纪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作曲家对于民族音乐的创新心理要求也加剧了,这时民族主义音乐最大的特点是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与西方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以及技巧相融合,它是西方现代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处理民间音乐素材的原则和方法上,20世纪由于科技的发展,更为可靠的记谱方法通过各种传播形式被记录下来,这样就能加强民间音乐的进一步研究,民间音乐的原始模样以及它的“不规则性”就能够作为生动翔实的资料去记录,作曲家们较多地汲取了民间音乐固有的规律和特征,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旋律特色,流传广泛,受到群众的喜爱。
三、结语
每个国家或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都逐渐形成和奠定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根基和文化发展模式,其文化传统充分体现了本民族的精神实质,有其世代相传的价值观,代表着本民族个性与审美趣味,是民族凝聚力的充分体现,因此,必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传统,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也体现了美国比较音乐学领域的美国学派推崇的“文化价值相对论”的内容。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异类文化的碰撞通常相互间能够汲取彼此的新元素,从而使各自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和活力。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现在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核心部分,始终遵循着“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例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世世代代口传心授继承的群众音乐作品面对时代的更迭交替,如何保护与继承它们,专业音乐工作者和广大群众做了很多努力,他们运用现代音乐制作方式和演奏、录音方法录制的用民族语言演唱的本民族风格的歌曲受到了当代少数民族同胞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有些歌曲在当地流传得很广,为许多人传唱,人们感到曲调仍旧那么熟悉,但经改编后却充满了新鲜感和时代感,做到了“活化传承”,使民族音乐艺术健康地在民间及广大群众中流传发展下去,而不是成为博物馆里的录像带、VCD……
由此现象联想到,目前我们结合大量的田野工作和实际调查逐渐总结和归纳,在研究过程中把理论方法与我国民族音乐现状相结合,打破本国音乐原有的封闭状态,形成内外文化的互动,使本土传统音乐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下向好的方面去融合,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在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专业音乐工作者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的音乐文化之所以发展到了今天,音乐的职业活动是这种发展的直接动力。音乐从职人员活动的方式和质与量,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直接关系到社会音乐存在的质与量。而音乐从职人员的社会行为质量又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自身的艺术积累、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紧密相关。因此专业音乐工作者要不断拓宽发展空间,借鉴、吸收现代音乐的多元化形式,朝着具有时代性、以新形式来满足人们新的精神需求的方向发展。这样,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就可能拥有更多的听众群和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一定能够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