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室布置,正常生活制度等。契诃夫说:“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在大多数情形中,都是由环境培养出来的。”世界名牌大学,包括我国的北大、清华等,都十分注重校园的建设和修饰。那么在学生念书的地方,他无论走到哪儿所看见的,都不应当是别的,而只是强壮的、宏大的优雅的东西才对。求上进不要让他瞧那瘦冷冷的树木,七零八落的窗户,灰色的墙照着破破烂烂的门才好。更不能让网吧、娱乐场所、吃喝杂摊等包围学校,污染环境。
艺术美对青年的审美教育是巨大的。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上有着特殊的价值。由于艺术集中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美,所以它能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通过表现感情来打动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品格。艺术在审美教育中地位很重要,艺术通过艺术家灵活的艺术眼光将现实生活中朦胧不怎么显露的美发掘出来,帮助人们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与丑。如久住江南水乡的人,对自己生活中那黑瓦粉墙,翠竹掩映,小桥流水的淡雅之美也许感受不到,而画家、摄影家却把它作为艺术题材,通过艺术手法把它们的美,集中在绘画、影片之中,这就使人较为真切地感受到了美。同时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还因为在艺术中所描写的一切,反映了作家、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评价,倾注了他们深厚的审美情感。因此艺术最能以情动人,引起读者和观众的共鸣。古罗马美学家朗基杻斯谈文章作用时说:“文章不仅打动听觉,而且打动人的整个心灵。”所以把人品修养本来就有的那些文辞、思想、行动以及美与和谐的印象鼓动起来,通过文字本身声音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把作者的情感传到听众的心里,引起听众与作者的共鸣,使我们受到心醉神迷的文章中那种所写出的崇高雄伟以及其它品质的潜移默化。所以在人类文化史上艺术魅力是经久不衰的。贝多芬的交响曲,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音乐能启人智慧。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关联。左右脑平衡发展,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多听优美的音乐,有利于左右脑的互相协调,促进智力的发展,并能促使人体内释放更多的乙酰胆碱和一些有益的化学物质,从而改善与发展大脑的记忆功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曾说过:音乐启发了他的智慧。他每当在科学研究工作中遇到难题时,就欣赏音乐,从中获得启迪。爱因斯坦的好友、曾跟他同住德国的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也说过:“音乐可以启迪人的想象力。”当然,音乐之所以成为薛定谔和爱因斯坦的亲密伴侣,是由于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高尚的娱乐,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凝聚了自己的科学构想,使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理,激发了大脑的兴奋点。可以这样说:在这个时候音乐同他们的科学创造已融会成一体。巴金的《家·春·秋》在三十年代曾激励过无数青年追求过未来。现在读来也激动人心弦。因巴金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对封建家长制的深切痛恨反映在作品里,青年们追求幸福、自由的热情和渴望美好生活的心情反映在作品里,就在人们的心头点起了为实现理想生活的火燃。
“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须切己用功。”我们处事的时候,要多替别人着想,看看是否因为自己的方便而使人不方便。读书却必须自己切实地用功。因为学问是自己的,别人并不能代读。现在在一些大学生中,花钱僱人代写作业、代写论文,甚至代己去听课,岂不怪哉!那还能学到什么呢?可以说,读书读得好的人,也不仅在手文章美妙,而主要在于他道德高尚,品行美好。看来,我们高校确实应该大大加强德育、审美教育,忽略或重视不够,出废才则不可避免。
②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无比壮观的宇宙,如锦似绣的河山,生气勃勃的生物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扩大人的视野,丰富人的知识,陶冶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信念和思想品质。自然美无论是否经过人工改造,都具有重要的美育意义。空气清新,景物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人们娱乐、休息的好场所,可以调节人们的精神,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快感;同时千姿百态的自然美会激发人们热爱生活和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式。我国历来的爱国志士仁人都是把爱国主义的激情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大自然美的赞叹联系在一起的。辛弃疾的词“玉古台下京乡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表达了词人的忧国之情。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满怀激情地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毛泽东问【沁园春·雪】更是气壮山河。的确,大自然审美教育提供了无比丰富的题材,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课堂。
投身到大自然中,加深对自然美的认识。到大自然中去常常会有心灵无负荷、无牵挂、无名利的一种轻松、舒畅、淡泊的心态。这种人的主体心情,一旦同客观景物“天人合一”的适应吻合,便产生一种“与时俱化”、“与道为一”的愉悦惬意,而激活了情境交融的美。这种美,乃是休闲的追寻与极致。东晋陶渊明《饮酒》的“悠然”、唐朝柳宗元的《江雪》的“独钓”、北宋程颢的“余心乐”,表明了他们主体心态的超脱、宁静与愉悦。这种“自得之”的心情,又与“采菊东篱下”、“山气日夕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云淡风轻”、“傍花随柳”的时空相交融组建。因此这种“境由心造”与“心随境迁”在辩证交流中相得益彰地流溢出一种恬淡之美,对生命注入了美感质地。由此看来,休闲并非是“石壁”、“躺卧”的静态凝固,而内中含纳着一种主体和客体中介之动态。如前三首诗中突现的“采”、“钓”与“过”。这就如美学家莱辛在其名著《拉奥孔》中所说的“化美为媚”,因为媚“是一种一纵即逝而却令人百看不厌的美”。老作家孙犁有言:“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雁排长空、驼走大漠,这是它们的极致。”而人所要寻求休闲美之极致,也需在一种自我所求而又无害于人的动态中呈现,如临窗阅读的“读书有味身忘老”、与老友聊天的“推心置腹无所忌”、在傍晚漫步的“遐想幽远开心扉”,都是一种休闲之美!
③通过社会实施美育。社会生活天地广阔,随时随地都对人们起着有形无形的美育作用。因此有目的有意识的利用公共设施,如剧院、影院等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