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产电影在文化市场定位中存在的问题(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6

  历史地看,虽然国产电影的话语者存在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然而他们期望传播的内容却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

  中国电影开始复苏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当时,中国电影创作的主力军正是北京电影学院文革后的毕业生,学校的艺术训练和自身坎坷的经历,使他们迫切的产生了表达自我的愿望,再加上当时的电影生产还属于国家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拍出来的影片也不愁“卖”不出去,于是,电影在他们手中就成为了彻底的艺术表现媒介。在这一时期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影片,如《黄土地》、《红高粱》等。这些影片的成功在国际上产生了相当的反响,正是这些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这些被称为“第五代”的创作者们争得了在中国影坛上长期的话语权和持久的影响力。可以说这个时期是中国电影市场观众集体缺席,创作者主体意识昂扬的年代。

  90年代以来,被称之为“第六代”的年轻电影导演们似乎又走上了前辈的老路。在创作的定位上选择了“艺术”,沉迷于自我的表达和边缘另类的题材使他们的影片脱离了主流文化市场。

  由上不难看出,无论是80年代的“第五代”还是90年代“第六代”感兴趣的都是进行自我表达,传播的内容不是“激动人的感情”和“使人愉快”的东西,那么这样的效果当然就无法达成,这就好似买家想要的是西瓜而我们种下的是南瓜一样。

  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了:国产电影的问题首先是国产电影创作者的问题。正是创作者自身的创作定位与市场娱乐化的要求产生的错位导致了中国电影在主流文化市场的疲软。

  然而问题还没有这样纯粹。就在部分创作者们热衷于创作“真正的艺术”时,中国电影进入了21世纪,面临加入WTO后残酷的竞争局面,部分中国电影人开始调整自己的思路这一次,又是“第五代”的代表人物走在了最前头。2005年,陈凯歌导演的《无极加云用商业运作手段,组建国际化的演员队伍和幕后制作班底,表现出对娱乐电影市场的强烈企图。然而影片以玄而又玄的严重脱离老百姓的主题和粗陋的故事情节推出,评论界反响平平,而对比3亿多人民币的投入,市场回报也远不如人意。具有8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拍摄艺术片背景的“第五代”导演始终放不下内心艺术的理想,总想在商业的包装下进行自我表达,试图借助国际明星组合、市场运作结合自己的艺术理想创作一些商业与艺术结合的影片,而这种结合又是很肤浅的拼凑,没有从想办法讲好一个故事,满足广大观众对于电影娱乐性的第一要求出发。这样的作品,表面上为观众而创作,骨子里却还是个人化的艺术表达,市场当然不会买单。创作者复杂的创作动机带来的影片的定位暖昧最终不能始影片成功的挤占娱乐电影市场,这成为了国产电影文化市场定位的第二个问题。

  与这个问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冯小刚的电影。冯小刚从来都认为自己是平民导演,就是拍摄老百姓爱看的影片,从不企图让电影负载什么个人化的艺术表达。为主流观众而创作,单纯的创作动机,其准确的文化市场定位使他从《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R K(天下无贼卜路凯歌不断,几乎未有赔本的败绩。而张艺谋从《英雄》中没有褪尽的“表达”欲到《十面埋伏》为观众而创作,虽可以看出他在创作定位上的日益清晰,然而从《英雄》和《十面埋伏》的最终效果来看,激动观众的娱乐性还是有限。

  这样,又引出了国产电影文化市场定位问题的第三个问题:明确了为观众而拍摄,然娱乐电影市场细分不足,类型意识缺乏,类型电影制作水平不济。与前面两个属于创作者主观认识层面的问题不同,希望为主流文化市场而创作,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唯艺术至上,轻视商业类型电影,更加忽视对其应有的研究和重造型轻叙事的历史顽疾侵扰,包括“第五代”、“第六代”在内的电影人似乎都患了无法讲好一个好故事的失语症。这样,主观意愿与实际操作之间的错位又导致了国产电影最终对于文化市场的准确定位仍然无法完成,观众依然不能在国产电影中看到他们爱看的影片。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