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的策略(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6

  Z:你说说购物。
  笔者认为,揭露事实的主动性和作为一名导游善于表达的素质促成了这一点——他需要足够大的表达空间,也希望能在此空间充分表达。记者的开放式问题是明智的选择。它为对方提供了这样的空间。
  (2)对于不同身份的对象:通常,与专家访谈会使用一些严谨规范的句式和更正式的措辞,如:
  Z:听说这黑土的形成非常慢,一厘米要两百到四百年,那为什么现在它一厘米的流失却只要一年的时间?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方式,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因素会导致这么快的流失?
  相比之下,与非专业工作者或普通的当事人交流谈话时,则更趋向于选择口语化的措辞和结构简单的句子。如面对一位村民时,主持人问了下面的问题:
  Z:都说你们东北这个地方的地非常肥,这个地插一根筷子都可以发芽(是吗)?
  另外,尤其要注意的是,当遇到一些身份特殊的采访对象时,主持人更得注意措辞,例如:
  Z:你那时候拿过别人家东西吗?
  F:没有去登封之前,在家里没有拿过东西。
  访谈对象是一个年纪很小的小偷。面对这样的孩子,主持人有意用了“拿”,而没用“偷”。这样的调整并不妨碍观众的判断——我们当然知道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偷窃。但是,这里面的让步意味,这种恰当的承接提问照顾到了访谈对象的心理。在同类情况下,这不失为一种策略。
  2.根据所谈内容,在提问中穿插叙述和议论,帮助理顺逻辑,增值信息。例如:
  Z:很难想象一个内心这么煎熬的一个人,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能那么顺利地考上研究生。足见她天资非常好,非常会读书,非常会考试。按说她考上研究生以后,药物又能帮她稳定病情,她就应该很顺了?
  Z:你女儿沉浸在幸福当中,我们好像都能看到她的样子,这时候你感觉到,你们俩关于生死的谈话已经离得很遥远了?
  主持人在问题前的一些评价性内容,实际上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这些铺垫让之后的疑问有了由头。如“天资聪慧、顺利通过考试、有药物辅助”让人疑惑“为什么仍受煎熬”(隐含的问题)。而“幸福”则让人不禁想问“死亡是否变得遥远”。
  3.有效提问。(1)逻辑严谨。主持人的提问应内容明确,指向单一。这样的问题对访谈对象的回答形成了引导和限制。在此基础上,访谈对象的回答才可能切题,而且主题单一明确。(2)问题简明。一次提问避免多个疑问内容。有时主持人为了方便访谈对象思考,一次发问设有多个问题。事实证明,这样并不利于思考,嘉宾往往也只回答了其中一个问题。而且,铺垫不能太多。(3)策略灵活。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访谈对象都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主持人常常遇到不配合的对话者,他们处于各种原因试图掩盖真相。类似情况下,就需要主持人有灵活的提问技巧。
  
  三、把握细节,调整角度
  
  1.一些专题性访谈节目,节目所关注的事件和话题可能正在进行当中,尚无结论。这时,前期策划固然重要,但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所以主持人除了做案头准备外,还应有临时调整策划案的心态准备。
  2.调整话题。当谈话遇到对峙场面时,应调整话题角度。
  Z:你为什么让他向你道歉?
  F:因为他太过于自信。
  Z:可是每个孩子都很反感命令式的口吻啊?
  F:我是命令吗?我是跟他沟通。
  Z:你想用这样的方式让他们明白什么?
  F:让他明白应该尊重父母才是尊重你自己。
  在上面的对话中,访谈对象否定了主持人的预设问题——他不认为对孩子用了命令的口吻,并认为是一种沟通行为。面对这种情况,主持人并没有在这上面辩解,而是转换话题,追问访谈对象这么做的目的。其实,我们在访谈的时候常遇到同类情况,即对某些事情的理解,主持人和访谈对象不太一致。这时,主持人应以总的谈话目的为准,如果不是原则问题,就不必计较。
  
  (注:文中主持人统标为“Z”,访谈对象在文中标为“F”)
  
  参考文献
  1.张洁、吴征:《调查〈新闻调查〉》,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2.吴为章:《新编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3.吴郁:《主持人语言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4.鲁景超:《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