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分析(五)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2-24
三、提高我国电影产业的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1.电影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完善的电影市场体制不是行政管理体制,不能凭借政府赋予的权力来控制行业垄断市场。为了电影产业低迷状况的回升及复兴,制定产业政策的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建立一套适合社会主义文化市场规律的电影管理体制显然是重中之重——它是中国电影产业进行深层次改革的前提。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深化改革、应对入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它具体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垄断控制、政府代管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与需要。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在于对电影作为产业的清晰定位上。
有专家开始引入经济学中“准公共物品”这一概念。[34]从市场经济的理论上讲,电影是准公共物品,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市场提供。针对“准公共物品”,政府的基本职能,一是承担引导职能;二是承担监管职能;三是承担法律职能。不同的准公共物品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只要以经济学研究的本质为出发点去思考,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的不同作用,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电影而言,政府的主要职责一是负责根据本国民族习惯、政治制度,对电影的内容进行审查;二是维护电影业的正常运作,如打击盗版。而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提供电影产品,建立完全市场化的电影制作体系和发行放映体系。也就是说,在二者之间,政府一方面要行使公共职能,另一方面要逐步放弃对其的经营职能。
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政府的管理方式,将从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即:国家调解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对文化生产(主要指进入文化市场的部分)的管理,必须以间接管理为主,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文化市场供求关系,创造适宜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此引导文化企业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具体到电影产业上,这就要求,各级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从而真正面向市场,掌握市场的变化,运用市场调控手段,来实现对电影市场的管理目标,促进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政府管理职能正在悄然改革当中,我们也希望“市场”这一只手(或曰“资本”这一只手)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从而使市场在我国电影行业中的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2)创新政府管理体制
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是真正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的关键。政府管理体制的一个原则是从办电影向管电影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从面向系统内向面向全社会转变。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应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应该减少政府审批手续。健全电影市场的经营资格准入、产品准入、资本准入和技术标准准入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完善审批程序,增加期间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规范经营主体资格和专业资质的审批,为企业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营环境,对行为不规范、产品不合格和服务质量低劣的电影企业,依法进行整改或取消经营资格。
应该改革电影立项、审查制度。应该积极探索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影片分级制度,将未成年观众和成人观众区别服务,做到既真正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又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分级制是国外的通行做法,我们应该尽快建立电影的分级制,以解决创作中经常要遇到的种种困惑和问题。
应该发挥各专业协会、学会和中介组织的职能和作用。一方面应该使这些团体能够从根本上加强对本行业权益的维护,制定行业规则,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提高行业队伍素质,规范行业管理,更好地参与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应该使这些团体成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桥梁,从而进一步促进政府管理体制更好地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
应该尽快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应该抓紧修订和完善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现行政策法规,制订深化电影体制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在现有《电影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的基础上,抓紧电影的立法工作,尽快起草和颁布实施,以“始终把握面向市场、公平竞争、依法管理、保障权益、行业自律、促进发展”作为电影立法的宗旨。电影法是电影工作的法律性文件,它的诞生对于电影产业和电影事业的协调发展将起到无比重要的作用。
(3)深化企业内部机制改革
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单位是电影市场的经营实体,必须深化这些电影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加快制度创新,从而适应目前以市场为主导的产业运作及面临的市场激烈竞争。目前,在我国现有的30多家国有电影生产单位中,大概有三分之二还是所谓的事业单位,这种性质的单位,是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应该摘掉事业单位的帽子,实行企业化管理,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而就企业而言,必须让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企业,通过建立健全有序高效的决策机制、经营机制、评估机制,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实行经营目标和岗位目标责任制,从而增强企业的实力和活力。
深化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应该着重增强企业的经营理念。应该改变目前很多电影企业经营理念薄弱,经营意识欠缺,经营行为简单,赢利模式单一的现状,要使这些企业成为有效的经营实体,解决好投资主体、责任主体、利益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实际运营中,应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资金运作预决算机制、监管机制和责任机制。
在深化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中,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让其朝着公司制改造和股份制改革的道路上走。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要改变以往政府养企业的传统观念,打破那种“等、靠、要”的计划经济思想,破除大锅饭和平均分配的旧观念,实行岗位聘任制和劳动合同制,使员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分配工效挂钩。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企业,给予他们独立的拍摄权、影片发行权和院线公司经营权,以培养多种形式的市场主体,从而利用经济杠杆,在另一个侧面促进国有企业内部机制改革进程。国有与民营的双条腿走路,将能使电影市场在市场多主体下尽快实现市场的繁荣。
2.重视电影产业中的资本运作方式
电影被定位为文化产业,那么不可避免的就要提到产业中很重要的一个核心,那就是资本。目前,我国电影产业应该有效地采取资本运作的方式,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消除现有的资金屏障,广开渠道,吸纳非系统内的其他资本,以促进资本的市场化流通,并建立一个健康的资本运作平台,从而进入资本运作的高级阶段,以此提升中国电影产业的规模。我国国情的现实已经证明这一点,作为世界上国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的社会资金总量还将进一步增长,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和鼓励民间投资政策力度的加大,电影产业可望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电影产业应该抓住这一时机。
以资本来运作市场,对于电影产业化的益处显而易见。资本于电影业的意义也远远不仅在资本发展的自身需要。现有的改革基本上属于以主管部门为主导的改革,市场并未真正起核心作用。这种改革势必出现与市场或多或少的脱离,从而导致政策上的考虑欠周,而使改革没有力度,缺乏可行性。同时,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大多是行政性的命令,容易造成了“指令代替了服务,管束代替了自律”的结果。同时,市场风云变幻迅疾,主管部门的决策往往存在时间差的问题,不利于做出及时的判断和决策。如果以资本运作主导改革,一方面,将使市场形成一种自我调节的功能,另一方面,主管部门作为最后的决策部门,根据国家政策与法律,对自下而上的
1.电影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完善的电影市场体制不是行政管理体制,不能凭借政府赋予的权力来控制行业垄断市场。为了电影产业低迷状况的回升及复兴,制定产业政策的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建立一套适合社会主义文化市场规律的电影管理体制显然是重中之重——它是中国电影产业进行深层次改革的前提。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深化改革、应对入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它具体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垄断控制、政府代管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与需要。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在于对电影作为产业的清晰定位上。
有专家开始引入经济学中“准公共物品”这一概念。[34]从市场经济的理论上讲,电影是准公共物品,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市场提供。针对“准公共物品”,政府的基本职能,一是承担引导职能;二是承担监管职能;三是承担法律职能。不同的准公共物品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只要以经济学研究的本质为出发点去思考,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的不同作用,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电影而言,政府的主要职责一是负责根据本国民族习惯、政治制度,对电影的内容进行审查;二是维护电影业的正常运作,如打击盗版。而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提供电影产品,建立完全市场化的电影制作体系和发行放映体系。也就是说,在二者之间,政府一方面要行使公共职能,另一方面要逐步放弃对其的经营职能。
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政府的管理方式,将从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即:国家调解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对文化生产(主要指进入文化市场的部分)的管理,必须以间接管理为主,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文化市场供求关系,创造适宜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此引导文化企业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具体到电影产业上,这就要求,各级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从而真正面向市场,掌握市场的变化,运用市场调控手段,来实现对电影市场的管理目标,促进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政府管理职能正在悄然改革当中,我们也希望“市场”这一只手(或曰“资本”这一只手)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从而使市场在我国电影行业中的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2)创新政府管理体制
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是真正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的关键。政府管理体制的一个原则是从办电影向管电影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从面向系统内向面向全社会转变。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应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应该减少政府审批手续。健全电影市场的经营资格准入、产品准入、资本准入和技术标准准入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完善审批程序,增加期间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规范经营主体资格和专业资质的审批,为企业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营环境,对行为不规范、产品不合格和服务质量低劣的电影企业,依法进行整改或取消经营资格。
应该改革电影立项、审查制度。应该积极探索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影片分级制度,将未成年观众和成人观众区别服务,做到既真正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又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分级制是国外的通行做法,我们应该尽快建立电影的分级制,以解决创作中经常要遇到的种种困惑和问题。
应该发挥各专业协会、学会和中介组织的职能和作用。一方面应该使这些团体能够从根本上加强对本行业权益的维护,制定行业规则,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提高行业队伍素质,规范行业管理,更好地参与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应该使这些团体成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桥梁,从而进一步促进政府管理体制更好地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
应该尽快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应该抓紧修订和完善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现行政策法规,制订深化电影体制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在现有《电影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的基础上,抓紧电影的立法工作,尽快起草和颁布实施,以“始终把握面向市场、公平竞争、依法管理、保障权益、行业自律、促进发展”作为电影立法的宗旨。电影法是电影工作的法律性文件,它的诞生对于电影产业和电影事业的协调发展将起到无比重要的作用。
(3)深化企业内部机制改革
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单位是电影市场的经营实体,必须深化这些电影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加快制度创新,从而适应目前以市场为主导的产业运作及面临的市场激烈竞争。目前,在我国现有的30多家国有电影生产单位中,大概有三分之二还是所谓的事业单位,这种性质的单位,是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应该摘掉事业单位的帽子,实行企业化管理,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而就企业而言,必须让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企业,通过建立健全有序高效的决策机制、经营机制、评估机制,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实行经营目标和岗位目标责任制,从而增强企业的实力和活力。
深化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应该着重增强企业的经营理念。应该改变目前很多电影企业经营理念薄弱,经营意识欠缺,经营行为简单,赢利模式单一的现状,要使这些企业成为有效的经营实体,解决好投资主体、责任主体、利益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实际运营中,应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资金运作预决算机制、监管机制和责任机制。
在深化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中,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让其朝着公司制改造和股份制改革的道路上走。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要改变以往政府养企业的传统观念,打破那种“等、靠、要”的计划经济思想,破除大锅饭和平均分配的旧观念,实行岗位聘任制和劳动合同制,使员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分配工效挂钩。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企业,给予他们独立的拍摄权、影片发行权和院线公司经营权,以培养多种形式的市场主体,从而利用经济杠杆,在另一个侧面促进国有企业内部机制改革进程。国有与民营的双条腿走路,将能使电影市场在市场多主体下尽快实现市场的繁荣。
2.重视电影产业中的资本运作方式
电影被定位为文化产业,那么不可避免的就要提到产业中很重要的一个核心,那就是资本。目前,我国电影产业应该有效地采取资本运作的方式,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消除现有的资金屏障,广开渠道,吸纳非系统内的其他资本,以促进资本的市场化流通,并建立一个健康的资本运作平台,从而进入资本运作的高级阶段,以此提升中国电影产业的规模。我国国情的现实已经证明这一点,作为世界上国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的社会资金总量还将进一步增长,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和鼓励民间投资政策力度的加大,电影产业可望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电影产业应该抓住这一时机。
以资本来运作市场,对于电影产业化的益处显而易见。资本于电影业的意义也远远不仅在资本发展的自身需要。现有的改革基本上属于以主管部门为主导的改革,市场并未真正起核心作用。这种改革势必出现与市场或多或少的脱离,从而导致政策上的考虑欠周,而使改革没有力度,缺乏可行性。同时,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大多是行政性的命令,容易造成了“指令代替了服务,管束代替了自律”的结果。同时,市场风云变幻迅疾,主管部门的决策往往存在时间差的问题,不利于做出及时的判断和决策。如果以资本运作主导改革,一方面,将使市场形成一种自我调节的功能,另一方面,主管部门作为最后的决策部门,根据国家政策与法律,对自下而上的
上一篇:浅谈电视主持人队伍建设与管理
下一篇:三小国的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