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的积极作用论文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8-10-14

  中国早期艺术歌曲,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由中国音乐工作者创作出的艺术歌曲,包含古诗词艺术歌曲、现实性艺术歌曲、抒情性艺术歌曲等多个门类。这些作品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并有着丰厚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既是中国艺术歌曲中的奇珍,也为后来的声乐创作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发展概况

  20世纪初,西方艺术歌曲陆续传入了中国,但是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1919年的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更是一次思想意识领域的大变革,一些海外留学归来的学子,拉开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帷幕。如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被誉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赵元任创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也是微云》等也得到了广泛的流传;而萧友梅的《问》、黄自的《玫瑰三愿》等,同样也是其中的佳作。这些作品的出现,充分证明了中国音乐工作者创作具有中国风格艺术歌曲的可能性,在当时的中国文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危机四伏,处于内外交困之中。救亡图存成为了该时期音乐创作的主题。如黄自的《思乡》、刘雪庵的《长城谣》、贺绿汀的《嘉陵江上》、江文也的《台湾山地同胞曲》、谭小嶙的《自君之出矣》等,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唱出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自立自强的信心。在《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入选歌曲中,一共收录了44首,而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就有25首之多,足见这些作品丰厚的艺术魅力,以及对声乐艺术和民族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

  二、早期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一)对教学理念的革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对于后续的行为起到引领作用。实际上在早期艺术歌曲出现之前,中国的声乐教育是难以称之为体系的,多是一些有经验的演唱者采用口传心授的形式教授学生,既没有声乐教学理念的意识,也不具备相应的总结能力。而早期艺术歌曲出现之后,这一状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因为艺术歌曲是一种源于西方的声乐形式,采用美声唱法来演唱。美声唱法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受到普遍认可的科学歌唱方法。在有了作品之后,如何将中国歌曲唱出中国风格,就成为了当时的一个难题,也正是以此为推动、促成了中国声乐教学理念的革新和树立。这一点在当时的很多名师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赵梅伯,他是中国最早在欧洲举办专场音乐会的歌唱家,他在总结自己的歌唱经历时曾明确表示,中国的声乐教育要尽快地予以变革,既不能盲目模仿西方,也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将两者相融合。周小燕是中国声乐教育的先驱,多年的演唱生涯和跟随苏联教师的学习经历,使她深刻认识到,既要学好意大利美声唱法,也要从民族声乐演唱中汲取精华。此外,还有郎毓秀、喻宜萱、沈湘等,都纷纷表示要融合中外两种歌唱方法,在经过了“土洋”之争后,这些声乐教育理念得到了最终的确立。可以看出,这是一条清晰的因果关系链条,作品的出现推动了演唱的发展,而演唱者通过演唱则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弥补这些不足等,由此实现了一种科学声乐教学理念的确立。

  (二)对教学内容的丰富。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陆续建成了专业的音乐院、校、系,中国高等声乐教育也一步步走向正规。在当时的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也成为了一门必修课。而作为中国演唱者来说,如果用美声唱法演唱西方艺术歌曲或歌剧,受到地域、环境、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难免会在咬字吐字、风格展现、情感抒发等方面有所欠缺。所以最佳的方案乃是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艺术歌曲,一方面,能够使教学效率得到本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能从客观上推动中国艺术歌曲的传播。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早期中国艺术歌曲的价值和意义就得到了凸显,各种类型的中国艺术歌曲,成为当时高等声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古诗词类艺术歌曲,这类作品使用中国古典诗词作为歌词,不单单是对传统文化的再现,而是有一种借古喻今的现实意义。如青主的《我住长江头》、黄自的《花非花》等,都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如反映现实的艺术歌曲,萧友梅的《问》、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刘雪庵的《长城谣》等,都唱出了时代、社会和民族的呼声。而在今天的高校声乐教学中,这些经典作品仍然在广为传唱。一方面,其作为中国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理应为声乐学习者所熟知和把握;另一方面,其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首歌曲,而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一种精神的表现和一种文化的传承。所以不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早期中国艺术歌曲永远都是中国声乐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

  (三)对演唱技术的完善。西方艺术歌曲和美声唱法,两者之间是一种契合的关系。可以说西方艺术歌曲是最适合用美声唱法来演唱的,体现在歌唱语言、钢琴伴奏、艺术风格等多个方面。而作为中国声乐学习者来说,因为文化上的差异,所以很难唱出西方艺术歌曲的真谛,同时也制约着演唱技术的提升。而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十分考究的,更是地地道道中国化的,以这些作品为主要演唱对象来学习美声唱法,才更加符合现实的需要。如歌唱语言方面,意大利语几乎每个辅音都配着元音,不存在单独的元音音素,这与中国语言有着很大的差别,致使中国演唱者在演唱意大利语作品时,经常出现口齿不清的现象。而中国艺术歌曲的出现则有效规避了这一问题,语言学家龙榆生、赵元任等,曾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进行过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平仄、辙韵、句子的长短结构等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处理,所以演唱起来十分舒服,并逐渐形成了符合国人审美标准、具有民族特色的咬字、行腔方法。又如在情感表现方面。西方艺术歌曲是植根于西方文化的,不同的文化基因使得外国演唱者很难演唱出作品的精髓。对此唯一的解决方法便是让中国人演唱中国艺术歌曲,这一点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上体现得十分明显。中国经典的古诗词都有着十分丰厚的内涵,如黄自根据白居易诗歌创作而成的《花非花》,虽然篇幅短小,内涵却十分丰富,表现出一种朦胧和哀怨之美。相对于西方作品来说,这首歌曲显然更容易为中国演唱者所理解。也就是说,早期艺术歌曲与中国演唱是有着天生亲近感的,通过对这些歌曲的演唱,能够使歌唱技术得到快速而本质的提高。

  (四)对音乐修养的提升。声乐演唱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技术展示,而是受到演唱者文化修养的极大影响。特别是在对美声唱法的学习过程中,因为这是一种外来的歌唱方法,所以很容易让中国演唱者陷入一种“唯技术论”的误区,即为了技术而技术,忽视了歌唱艺术的本质规律。而以早期艺术歌曲为主要演唱对象,不但可以走出这个误区,还能获得音乐修养的提升。比如古诗词艺术歌曲,古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演唱者要想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含义,势必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学知识。而且中国艺术创作素来有借景抒情、借古喻今等传统,所以除了字面意思之外,更需要对古诗词的深意进行挖掘,这个探索和挖掘的过程,正是演唱者个人修养的提升过程。又如反映现实的艺术歌曲,该类作品因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成为了历史的一面镜子,能够让演唱者对某一个时代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从中获得巨大的教育意义。比如贺绿汀创作的《嘉陵江上》,是根据端木蕻良的散文诗改编而谱写的,真实再现了当时日寇对中国侵略的情形,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对敌人的愤恨和控诉。每每演唱这首歌曲,歌唱者都会重温那段特殊的岁月,从而对音乐、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五)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艺术歌曲传入中国后,中国音乐创作者就开始了艺术歌曲民族化改造进程,很多创作者都植根于传统文化,并在素材、技法、风格等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借鉴,也由此使作品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如古诗词艺术歌曲,西方艺术歌曲多选用著名诗人的诗歌作为歌词,而中国古诗词则有着丝毫不逊于西方诗歌的价值和魅力,同样也可以成为艺术歌曲的重要表现对象,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艺术歌曲形式。另一方面,进入新世纪后,全球文化呈现出了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也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虽然国家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措施,有效挽救了多种文化艺术形式,但是整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急需开辟出新的渠道和阵地。早期艺术歌曲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演唱者通过对早期艺术歌曲的欣赏和演唱,还能够了解和体验到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可能之前不知道《花非花》《大江东去》等古诗词,却在艺术歌曲的欣赏和演唱中了解并喜欢上了这种古典文学。所以早期艺术歌曲是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的,能够以一种新的形式,让演唱者和欣赏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润泽,为当代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普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体系也日趋完善和科学,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人才。在具体的教学中,一些经典的早期艺术歌曲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并发挥出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下一步的教学中,高校教师要继续保持对该类作品的高度重视,一方面,要从大文化的视角深刻地认识和体验这些作品;另一方面,则要结合教学实际予以最大化的运用,并由此使其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但是提升声乐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每一个音乐工作者、学习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秀敏.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演唱专业中的教学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4).

  [2]郭译文.中国早期艺术歌曲演唱初探[J].艺术研究,2012(3).

  [3]顾娜.浅析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J].音乐大观,2012(2).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