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妇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治疗方法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理、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8例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流缓慢和静脉壁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术后减少止血药物的应用可有效预防术后DVT的发生,广谱抗生素治疗和抗凝治疗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凝结,是妇科手术常见、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妇科腹部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达到7%~45%[1]。由于静脉血栓形成后可引起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前者严重可危及病人生命,后者长期影响病人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发现,妇科肿瘤术后,特别是恶性肿瘤术后DVT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由于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致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亦升高。故对于妇科盆腔术后DVT的预防和治疗应给予高度重视。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保护患者生命安全,减少致残,避免医疗纠纷等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现总结了我院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7例的诊疗情况,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均为因妇科疾病来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年龄最小36岁,最大68岁,平均52.6岁。体重45~72kg,平均57.2kg;其中子宫颈癌8例,子宫内膜癌6例,卵巢癌2例,子宫平滑肌瘤合并宫腺肌病2例。全部病例均为经腹手术。术前阴道出血时间超过1个月6例,其中应用止血药5例。术前输血7例,术中输血5例,术后输血6例。18例患者术后均应用酚磺乙胺酸针剂3.0g,静脉滴注,1次/d,2~3d。发病时间为术后3~18d。合并切口裂开l例,行Ⅱ期缝合。
1.2临床表现18例患者均有下肢疼痛、肿胀、增粗、皮肤苍白等表现。术后持续发热(体温37.4~38.1℃),外周血白细胞数偏高(12.8~15.3×109/L),腓肠肌握痛试验阳性均发生在左下肢。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13.04±1.32)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19.67±8.20)s,凝血酶时间(TT)(14.60±3.23)s,纤维蛋白原(Fbg)(3.35±1.37)g/L。术前合并高血压6例,糖尿病及高血压5例,动脉硬化3例,肥胖4例(超过标准体重20%)。
1.3诊断除临床症状、体征外,主要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提示左髂外静脉、股静脉起始部血栓形成)和静脉血管造影确诊。本组患者行彩色超声检查15例,行静脉血管造影3例。
1.4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及广谱抗生素治疗。在无抗凝禁忌证前提下行抗凝治疗14例,包括:(1)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予速碧林0.4ml,1次/d,脐周皮下注射,疗程7d,后3d加口服华法林6mg,1次/d,3d后改为口服3mg,1次/d,使凝血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15倍。(2)普通抗凝治疗,予肝素6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m1中静脉滴注5~7d,同时检查PT,一般维持在18~21s,不超过30s,停用肝素前3d加用华法林。(3)溶栓治疗,予尿激酶20万U加入5%葡萄糖250m1于患肢足背静脉滴入,1次/d,7~14d为1个疗程[2]。同时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1加入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中静脉滴注,1次/d,10d为1个疗程;口服肠溶阿斯匹林50mg,3次/d。另2例发病48h行左股静脉切开取栓术,术后继续抗凝溶栓治疗。
1.5结果18例均治愈,未发生肺、脑栓塞等并发症,静脉复通,左下肢局部水肿消退。抗凝治疗后实验室检查结果为:PT(17.62±7.08)s,APTT(34.04±10.50)s,TT(26.54±24.35)s,Fbg(2.21±0.86)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