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张琳琪教授从事医教工作20余载,系博士生导师,河南中医内科学术带头人,曾师从著名专家孙伟等教授。对肾脏病的诊疗及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有独特见解,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思维方法。张师德医双馨,治学严谨,我有幸师从张师,侍诊三载,获益良多,今试将张师中医药治疗尿路感染的部分经验总结如下。
论文关键词:张琳琪教授;淋证;补虚泻实法
尿路感染是指包括泌尿系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输尿管炎)及下尿路感染(尿道炎、膀胱炎)等任何部位,受到多种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炎症的总称,为泌尿系统的常见及多发病,临床上以尿频、尿急、尿痛等为主要表现,属祖国医学“淋证”范畴。淋证的成因虽有内、外因之分,但其基本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病位在肾与膀胱,与肝脾肺三焦等有关。若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湿热之邪留恋,耗伤气阴,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张师认为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以本虚为主,中医治疗以益肾健脾,泄浊养阴为法。根据本病不同人群及阶段临床表现,审病求因,辩证施治,突出中医辨病论治特点。
1.清热利湿通淋,贯穿始终
《丹溪心法·淋》认为“淋有五,皆属于热”,王肯堂认为淋证必由热生湿, 湿生则水液浑, 凝结而为淋......其皆因得传于膀胱而成淋。《诸病源候论·热淋候》说“热淋者,三焦有热,气搏于肾,流入胞中而成淋也,其状小便赤涩”。主要表现为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尿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有腰痛拒按,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脉实数。张师常用车前草(子)、萹蓄、瞿麦、石韦、生苡仁、土茯苓、茯苓、玉米须、猪苓、泽泻、淡竹叶等药清利通淋。张师认为此属轻清甘淡之品,药性平和,且渗利之法有利湿健脾之效,脾为制水之脏,主运化。此类药物药效平和,淋证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可长期使用较大剂量,无损正气。在实热期,多用连翘、金银花、栀子、牡丹皮、黄连、黄柏以清热解毒,利尿通淋;而在迁延期,则常以益气养阴为主,多用生地黄、知母、紫草、茅芦根以养阴清热,利湿通淋,另加萆薢、石菖蒲以分清泌浊,使余邪得清,正气得复。三焦气机不畅者,多用柴胡、郁金、黄芩等,其中柴胡与黄芩配伍,疏利少阳、三焦气机,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柴胡透泄少阳之邪,疏泄气机郁滞,黄芩清泄少阳热邪,一升一降,升清降浊,和解少阳,调和表里,使气机畅达。膀胱之气化有权,州都开阖正常[1]。
2.益气养阴,兼清余热
淋证主要病机为湿热之邪蕴结膀胱,而湿热之邪易于伤津耗气,气虚易生湿,阴虚易生热。表现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小便淋漓难尽,排尿涩痛,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面部烘热,舌质红,少苔,脉细弱,缠绵难愈。因此张师在治疗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时以益气养阴为主,常用太子参、生黄芪、熟地黄、山药、茯苓、牡丹皮、墨旱莲、知母、黄精。其中生黄芪、太子参配伍药力平和,以清补见长,且生津不助湿、扶正不恋邪。偏脾气虚者加白术、生薏米以健脾益气;偏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以滋阴补肾。
3.健脾化湿
《灵枢·口问》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多表现为小便不甚赤色,尿痛不甚,但淋漓不止,时止时作,遇劳即发,面色白,少气懒言,精神倦怠,腰膝酸软,或有大便溏薄,病情缠绵,舌淡苔白,脉细弱。《脾胃论》中提出“夫脾胃虚,则湿土之气溜于脐下,肾与膀胱受邪。”故张师在治疗上注重益气健脾利湿之法,药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土茯苓、苡米、白扁豆。其中黄芪、党参大补脾胃之气,健运中焦,兼有利水祛湿。呕恶不适及湿重者入苍术、豆蔻;中气下陷者,加柴胡、升麻等升提清气,使清气得升,浊气得降,运化功能正常;脾阳虚甚者加肉桂、吴茱萸、干姜等暖脾胃,散寒邪[2]。
4.补益肾元
《诸病源候论》云:“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可见肾虚在淋证的发病机制中非常重要。临床常见小便频数,淋漓不尽,尿痛不明显,小腹虚胀,腰膝酸软,胫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尿频,懒言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等;阴虚者,兼有五心烦热,盗汗,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肾气虚者张师常用桑寄生、山萸肉、五味子、芡实、金樱子等;肾阳虚者用川断、杜仲、狗脊、巴戟天、淫羊藿、菟丝子等;肾阴虚明显者用熟地黄、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山药等;肾精亏损者加熟地、龟甲、肉苁蓉等。久病者虚也,宜补之。肾精充沛,決渎通畅,元气得升,则小便得以自利。
5.化瘀泄浊
久病入络,淋证久治不愈,入络而瘀,脉络瘀阻,或血热灼伤脉络,迫血妄行。故在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中使用活血化瘀药可有较好疗效。临床表现为小便热涩刺痛,可有尿血,疼痛满急加重,或见心烦,舌质瘀点或斑,脉涩。张师常用鸡血藤,牡丹皮、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益母草,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半枝莲等以活血化瘀,利湿泄浊。其中鸡血藤《本草纲目》谓: “治诸风,通五淋,杀虫。”血尿者多用地榆、小蓟、侧柏叶、苎麻根、仙鹤草等。
结语
张师治病遵循“阴平阳秘”,选择药物平和,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温而不燥,利湿不伤阴。为淋证反复发作的患者,解除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明显。笔者虽随侍诊三载,但仍未能尽师所思,故以上仅为张师部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