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应用(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2 结果
  
  2例超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头颅CT平扫、CTP及CT重建血管成像结果如下:
  例1,症状发作3 h头颅CT平扫未发现异常;CTP显示左侧颞枕CBF降低,MTF延迟,CBV显示左基底节局灶性轻度降低,左侧颞枕病变区和健侧相应区的灌注参数比值;重建血管像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血流中断;1周后复查头颅CT平扫左侧基底节小梗死灶。
  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利3 h。头颅CT平扫阴性,见图1A;左侧颞枕CBF降低,MTT延迟,左基底节CBV轻度降低,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血流中断,1周后复查CT左侧基底节梗死灶。
  例2,症状发作2 h头颅CT平扫未发现异常;CTP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CBF明显降低,MTT延迟,CBV显示左侧基底节轻度降低,病变区和健侧相应区的灌注参数比值;重建血管像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血流中断;2 d后复查头颅MRI显示左侧基底节脑梗死。
  
  3 讨论
  
  CT灌注成像的概念最初由Miles等在1991年首先提出,获得血流灌注参数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放射性核素显像脑灌注图像的数据处理技术,即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和中心容积原理:CBF=CBV/MTT。目前主要的数学模型有两类:非去卷积模型和去卷积模型。非去卷积模型应用Fick原理(组织器官中对比剂蓄积的速度等于动脉流入速度减去静脉流出速度),此模型概念简单,便于理解,但由于该模型假设与现实情况有些不符,易低估CBF,为弥补它本身的缺陷,要求对比剂注射速度快,通常为8 ml/s以上,易造成对比剂外渗。去卷积模型的主要优点是不需对组织器官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做人为假设,计算值准确,可提供定性和定量的CBF值,而且允许使用较慢的注药速度,因此使用范围广泛。缺点是其概念复杂,对噪声特别敏感。
  急性脑缺血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因血管闭塞致供应区缺血超过一定时限后,即发生脑梗死。梗死灶周边部有一层尚未死亡的神经元和水肿带(半暗带),这部分组织若能及时恢复血供,则能完全治愈。目前对脑缺血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溶栓,但是其时间窗只有3~6 h。常规CT扫描能够早期排除脑出血,但难以发现和诊断脑梗死。研究发现约93%脑梗死的患者灌注改变早于形态学,可显示脑缺血半暗带,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Koenig等认为CT脑灌注成像是诊断急性脑缺血的有力工具,敏感性90%、特异性100%。
  CTP通过两种方法显示半暗带,一是利用CBF的相对值(缺血侧与对侧)区分梗死和半暗带。Klotz等认为CBF比值0.20是缺血脑组织存活的最低限值,CBF比值<0.20,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脑组织都无法存活;CBF比值在0.20~0.35之间溶栓效果明显。本文2例患者梗死灶/正常侧比值均<0.20。另一方法是根据CBV区分梗死和半暗带,CBF下降而CBV正常或轻度上升为半暗带,而CBF下降伴CBV下降为梗死区。本研究中2例患者CBV显示减低区范围与最终梗死灶基本一致。其他研究也发现缺血脑组织平均通过时间延长,血容量明显降低,提示为不可逆损伤;而平均通过时间延长,血容量轻度下降,提示为可逆性损伤。
  单层-四层(通常为基底节平面)CTP对于急性脑缺血诊断,已有较多研究报道,但由于扫描范围有限,不能全面了解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情况。GE的64排螺旋CT具有40 mm宽的探测器,扫描速度0.35 s/360°,64×0.625 mm的高空间分辨率,每秒可完成8个层面5 mm层厚的灌注扫描,每次灌注扫描覆盖范围为4 cm,是四层螺旋CT的2倍,避免了由于扫描范围有限而造成小病灶漏诊。长期以来CTP对脑干、小脑梗死的检查有限,但64排脑容积CTP克服了此缺点,得到包括基底节在内的上下8个层面,可以显示16层以下螺旋CT显示不到的病变。此外利用容积CTP的扫描图像,可重建出颅底Willis环,很好地显示缺血区供血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总之,64排脑容积CTP作为一种功能性影像,能够为急性脑缺血患者提供更全面、详细的血流动力学信息,明确低灌注区及其范围、位置,推测半暗带区域;结合重建颅底Willis环,能了解相应供血动脉情况,对早期诊断和治疗脑梗死具有重要价值,有广泛临床应用前景。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