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应激性生活事件 相关性研究
本文对我院1989~1991年收治的132例首次中风患者的单因素生活事件进行病例一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989年1月~1991年11月共收治首次中风病例132人,诊断均按1978年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制定的有关《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及《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确诊,部分疑难病例经脑血管造影及CT确诊。其中,TIA27例,脑血栓形成83例,脑出血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于入院一周内用统一指导语按我国生活事件量表常模结果〔幻作发病前一年内的生活事件问卷式调查。为了便于对比分析,按职业、年龄、性别、民族、工种、家庭环境及文化程度相近、年龄上下不超过3岁为条件,按1:1选对照与病例配对,经均衡检验,两组一致性完好,有可比性。
结果
1.应激性生活事件:应激性生活事件意指一系列造成生活形式改变的变化〔3〕。我国生活事件常模结果中,按生活事件单位值高低排列共包括65条生活事件。生活事件单位值高者,应激程度重,生活事件单位值低者,说明应激程度轻。为了观察生活事件应激程度与中风的关系,我们将生活事件单位值在5。以上的15条生活事件列为重度生活事件,其余均值在50以下的50条生活事件列为轻度生活事件。病例组经受生活事件应激占75%(99/132);对照组为36.6%(47/132),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x2=41.8308,p<0.001),提示生活事件与中风发病关系密切。
2.生活事件发生频度与中风发病的关系:病例组中,中风发病前一年内生活事件应激频度与中风发病的关系,提示中风易患者发病与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呈正相关。
3.不同程度的生活事件与中风的关系:病例组中,经受重度生活事件应激的占24.2%(32/132),对照组占6.8%(9/232);经配对分析,两组经历重度生活事件的差别有非常显著的意义(x2=14.8412,p<0.001);病例组经受轻度生活事件应激占50.8%(67/132),对照组为28。8%(38/132),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经历轻度生活事件的差别有显著意义(x2=13。3193,p<0.001),提示轻度生活事件与中风发病关系亦密切。
4.生活事件与中风类型的关系:进一步分析病例组中两种不同性质的中风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缺血性中风经历重度应激性生活事件占18.2%(20/110),出血性中风22例,经历重度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占54.5%(12/22),经统计学处理两种不同性质中风病人发病前经历重度生活事件应激的差别有显著意义(x2=13.1736,p<0.001),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提示出血性中风发作与经历重度生活事件应激关系密切。用同样统计学方法处理两种不同性质中风病人经历轻度生活事件的差别,缺血性中风占55.5%(61/110),出血性中风占27.3%(6/22),亦具有显著差异(x2=5.6905,p<0.01),提示缺血性中风的发作与经历轻度生活事件应激关系密切。
讨论
人类面临的刺激种类繁多,其中有些刺激引起精神紧张,称精神刺激或生活事件〔4〕不同质和量的生活事件作用于机体,使机体机能状态发生改变,在一定条件下,导致躯休疾患的发生和发展。生活事件导致精神躯体障碍的理论多来源于这样一个概念〔5〕,即认为个体对外来精神刺激有一个刺激屏障。当外界刺激引起的精神紧张超过了刺激屏障的阂值时,将导致精神躯体疾患。
在国外文献中,已把精神情绪改变列为卒中发作的10个危险因素之一〔6〕。MFReiser的理论对本文生活事件的发生频度与中风发作呈正相关的结果,是一个圆满的解释,同时也支持将生活事件列为中风危险因素的观点,至少在导致中风易患者发病方面起了促进作用。至于重度生活事件与出血性中风关系密切、而轻度生活事件与缺血性中风关系密切,可以从应激程度的轻重不同、机体应激状态各异得到解释。但因个体差异,也不能解释完全,对个体生物学素质及有关生物活性物质的定量研究,也许更清晰地反映这一事实,有待进一步探讨。
〔1〕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急性脑血管病分类。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工1978,11,127.
〔2〕张明园,等。生活事件量衷.常模结果。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7,13(2):70-
〔3〕周森,等社会心理激与高血压病。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爷社会心理应激与1991;19(4):211。
〔4〕郑延平,等.生活事件、精神紧张与神经症。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3; 9(2):116。
〔5〕ArietiS,etal。AmerieanHandbookofPsyehiatry。Voll。P39~60,207.~210。
〔6〕LenobergSC,etal。Stroke1981,1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