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前路保留终板植骨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论文关键词】 终板;脊柱融合;颈前路;重建
  【论文摘要】 目的 探讨前路保留终板植骨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2月至2006年8月,采用前路保留终板植骨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87例,所有患者行减压或病灶清除术后保留终板植骨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其中单椎体71 例,双椎9例,椎间隙植骨融合7例。将术后第一次X线片与最后一次随访时X线片进行对比,分析融合节段高度和颈椎曲度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平安度过围手术期,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13例于术后5~11个月内死亡,68例患者术后获得14~51 个月随访,平均28.6 个月。随访病例植骨均于术后6~9个月骨性融合,融合率100%,融合节段高度平均降低(0.65± 0.12)mm(P>0.01),颈椎曲度角平均降低(2.6°±0.4°)(P>0.01)。结论 前路保留终板植骨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能较好地维持融合节段高度和颈椎曲度,是前路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颈前路减压或病灶清除治疗颈椎外伤、退变或病变已成为公认的有效方法,该术式可以进行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从而解除根性痛或脊髓受压.但减压或病灶清除术后需要进行椎间融合建其稳定性[1]。2002年2月至2006年8月,采用前路保留终板植骨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87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5例,女32例;年龄21~77岁,平均43.5岁。其中颈椎病45例,颈椎间盘突出症7例,颈椎骨折及骨折脱位31例,颈椎肿瘤或肿瘤样变4例;单椎体次全切或病灶清除植骨融合71 例,C3椎体4例,C4椎体11例,C5椎体19例,C6椎体29例,C7椎体8例;双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9例,C4-5椎体3例,C5-6椎体5例,C6-7椎体1例;椎间隙植骨融合7例, C2-3 间隙1例,C3-4间隙1例C4-5间隙2例,C5-6间隙2例,C6-7间隙1例。
  1.2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取仰卧位,颈轻度后伸。87例均选择颈前右侧斜切口,于内脏鞘与血管鞘之间进入。C 臂X 线机定位,向两侧剥离颈长肌达横突根部,显露减压或病灶清除节段的上下椎体,用撑开器撑开上下椎体,切除椎间盘及椎体软骨终板,保留椎体上、下骨性终板,行减压或病灶清除之后,取相应长度自体三面皮质骨的髂骨支撑植骨,其中植骨块长度较减压或病灶清除术后测得的间隙长度长约2 mm,植骨块深度不超过1.4 cm,植骨块宽度为所取髂骨厚度。适当长度的自锁颈椎前路钛板固定。C 臂X线机透视确认无误,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术后采用颈托保护8 ~ 12 周。术后第1~2 d拔除引流管,即可在颈托保护下坐起活动,复查X线片满意后出院。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术后第一次X片测得融合节段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角与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X片测得融合节段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角行总体均数t检验,P< 0.01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安全。4 例术后有短期吞咽不适;2 例术后声嘶,4 周和6 周后恢复。本组未发生椎动脉及神经损伤、脑脊液漏、血肿、感染、钛板螺钉折断、植入物滑脱等并发症。6例出院后失访,13例于术后5~11个月内死亡,其中1例死于车祸,2例死于肿瘤病情恶化,10例死于其他内科疾病,其余68例患者术后获得14~51 个月随访,平均28.6 个月。随访期间,观察植骨融合情况、融合节段高度变化情况、颈椎曲度角变化情况。融合节段高度采用Emery法[2]:分别在融合节段上位椎体上方和下位椎体下方终板作一横线,确定上、下终板的中点,两点间垂直距离即为融合节段高度。术后第一次融合节段高度与最后一次随访时的融合节段高度之差即为融合节段高度丢失量。颈椎曲度角:颈7椎体下终板画线,寰椎前后结节中点连线,由两线的垂线相交所成的角。术后第一次所测得的角度与最后一次随访时所测得的角度之差即为颈椎曲度丢失量。随访病例均于术后6 ~ 9 个月骨性融合,融合率100%。融合节段高度平均降低(0.65± 0.17)mm (P>0.01) ,无统计学意义。颈椎曲度角平均降低(2.6°±0.6°)(P>0.0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