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侧支循环的研究(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病因或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房纤颤、糖尿病、卒中家族史、高血黏度和吸烟等。1例为Moyamoya病,1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DSA检查发现一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完全闭塞但缺乏相应的临床症状。1例因头皮胀行MRA及DSA发现一侧大脑中动脉主干完全闭塞(具体时间不清)也缺乏相应的临床症状。DSA发现一侧颈内动脉闭塞7例,双侧椎动脉闭塞1例,一侧椎动脉闭塞2例,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一侧基底动脉闭塞1例,一侧锁骨下动脉闭塞1例。研究分析发现,当一侧脑血管发生闭塞或严重狭窄时,可以通过建立迅速有效的侧支循环并从多个途径进行吻合和代偿,从而避免或明显减轻了神经功能的缺失。参与吻合供血的血管主要包括前后交通动脉、颈外动脉的分支、眼动脉、颈升动脉、颈深动脉、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脊髓前动脉等。个别情况下可通过未闭合的原始三叉动脉和原始舌下动脉供血。作者归纳总结了各主要脑血管闭塞时可能的侧支循环模式包括一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眼动脉以前)、大脑中动脉主干、基底动脉中段、锁骨下动脉近端等。研究还发现,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其一侧血管的闭塞要么是因其他疾病行DSA检查而发现,要么是因头胀等轻微症状行MRA并进而行DSA检查而发现,其侧支循环均良好,推测一侧血管的闭塞及侧支循环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说明临床症状的有无及程度与侧支循环是否充分有关,而后者又与血管闭塞的速度有关。本组14例患者均未行动脉或静脉溶栓、球囊成形或支架植入治疗,通过保守治疗(包括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等,1例经外科手术治疗,预后良好。随访1~3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除1例尚留有一侧肢体轻瘫和1例动眼神经完全麻痹外,其余13例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并未再复发。?
5 结论?
5.1 一侧或双侧脑血管发生严重的狭窄或闭塞时,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
5.2 神经功能缺失的程度与侧支循环建立的程度和速度有关,即脑动脉闭塞或狭窄后侧支循环出现的越早、侧支血管越多、侧支血流量越充分,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越轻,反之,神经功能损害的程度就越重。?
5.3 是否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否出现梗死灶与脑血管闭塞的速度和侧支循环建立的程度和速度有关,脑血管闭塞的速度越慢、侧支血管开放的越早、侧支循环建立越充分,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和出现梗死灶的几率越小。?
5.4 对于长期头晕、反复发作性眩晕或一侧肢体活动不灵等症状而原因不明的患者,可通过DSA检查了解脑血管的情况,对疾病的病因分析、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预后的判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Hamada J,Hashimoto N,Tsukshara T.Moyamoya disease with repeated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due to aneurysm rupture.J Neurosurg,1994;80:328?
2 Kluytmans M,van-der-Grond J,van-Everdingen KJ,et al,Cerebral hemodynamics in relation to patterns of collateral flow.Stroke,1999;30:1432~1439?
3 高士濂、吕永利、张力伟主编.实用脑血管图谱.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
5 结论?
5.1 一侧或双侧脑血管发生严重的狭窄或闭塞时,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
5.2 神经功能缺失的程度与侧支循环建立的程度和速度有关,即脑动脉闭塞或狭窄后侧支循环出现的越早、侧支血管越多、侧支血流量越充分,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越轻,反之,神经功能损害的程度就越重。?
5.3 是否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否出现梗死灶与脑血管闭塞的速度和侧支循环建立的程度和速度有关,脑血管闭塞的速度越慢、侧支血管开放的越早、侧支循环建立越充分,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和出现梗死灶的几率越小。?
5.4 对于长期头晕、反复发作性眩晕或一侧肢体活动不灵等症状而原因不明的患者,可通过DSA检查了解脑血管的情况,对疾病的病因分析、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预后的判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Hamada J,Hashimoto N,Tsukshara T.Moyamoya disease with repeated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due to aneurysm rupture.J Neurosurg,1994;80:328?
2 Kluytmans M,van-der-Grond J,van-Everdingen KJ,et al,Cerebral hemodynamics in relation to patterns of collateral flow.Stroke,1999;30:1432~1439?
3 高士濂、吕永利、张力伟主编.实用脑血管图谱.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