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婴幼儿营养健康状况及差异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3

【摘要】  目的 了解我国城乡婴幼儿营养健康变化情况及城乡差异,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国民素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历次全国营养普查数据为主,分析我国城乡婴幼儿营养健康状况的变化规律及城乡差距。结果 我国出生婴儿的死亡率不断下降、出生体质明显改善;0~3岁婴幼儿身高、体重明显增加,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明显下降,但缺铁性贫血患病率显著增加;我国婴幼儿营养健康状况的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婴幼儿的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和贫血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城市。结论 我国婴幼儿营养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但营养不良问题仍相当突出,特别是农村应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  健康状况

  婴幼儿是反映营养健康状况最敏感的人群,其营养健康好坏,对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均有明显影响〔1〕。在其生长的关键时期,如不能提供良好的营养,将造成不良后果且后期很难根治。因此,及时掌握我国婴幼儿的营养健康状况和存在问题,对于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历次全国营养普查数据以及相关调研结果为依据,分析我国城乡婴幼儿营养健康状况的变化,并对城乡差异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0~3岁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全国、城镇、农村的婴幼儿营养健康状况以及城乡差异情况。

  1?2   方法   出生婴儿的死亡率数据来自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提要(2006)”。出生婴儿、婴幼儿的身体发育、营养不良和贫血患病等数据来自1992年第三次全国营养普查〔2〕和2002年第四次全国营养普查〔3〕的结果。

  1?3   统计分析   采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婴儿死亡与出生体重的变化   (1)死亡率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婴儿死亡率不断减少。1981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出生婴儿的死亡率下降到34?7‰。2004年卫生部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婴儿死亡率仅为21?5‰,比上年减少4个百分点。(2)出生体重变化(表1):2002年,出生体重城乡差距仍然很大,性别对体重影响明显,对体长影响不大。其中,2002年我国城镇出生婴儿重为3338g,比农村婴儿重43g,其中女婴体重城乡差距为50g,男婴为40g,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出生婴儿的体长比农村婴儿多0?6cm。2002年城镇和农村出生婴儿低体重率相差0?4个百分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002年全国城乡婴儿出生体重和身长情况(略)

  2?2   1~3岁幼儿身体发育的变化(表2)   表2表明,近10年我国幼儿身体发育明显改善,1岁~组幼儿身体发育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无性别差异。其中,1992年城镇男性幼儿身高比农村同性别幼儿多2?3cm,体重多0?7kg,到2002年城乡差距分别缩小为1?7cm和0?5kg。2岁~组幼儿身体发育改善较为明显,且城乡差异因性别而异,男性城乡差距有所加大,女性则缩小。1992年城镇男性幼儿的身高比农村同性别高出2?1cm,2002年扩大到2?5cm;同期,体重也从城乡相差0?6kg扩大到0?7kg。1992~2002年女性幼儿身高的城乡差距从3?5cm缩小到2?8cm。



  2?3   0~3岁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变化   (1)生长迟缓与低体重情况(表3):近10年,我国婴幼儿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均明显下降,以1岁~组最为明显,但与2岁~组相差不大。从生长迟缓率看,0岁~组婴儿从1992年的14?4%下降到2002年的8%,1岁~组和2岁~组幼儿降幅也均接近50%。同期,不同年龄婴幼儿的低体重率降幅均超过50%。1992~2002年0岁~组婴幼儿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的城乡差距无明显变化,但1~3岁组幼儿明显缩小。其中,1992~2002年1岁~组幼儿的生长迟缓率从城乡相差17?4个百分点缩小到12?3个百分点,低体重率也从相差12个百分点减少到5个百分点。但是我国婴幼儿营养不良问题仍很严重,生长迟缓和低体重率仍偏高,城乡差距仍很大。其中,全国1岁~组幼儿生长迟缓率仍达18?0%,农村高达20?9%,城镇也在8%左右,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贫血情况:1992~2002年全国婴幼儿贫血患病率明显加重。1992年全国0岁~组男婴和女婴的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8?3%和26?3%,2002年男女婴的贫血患病率均明显增加,其中0~6月龄男婴和女婴分别达到31?9%和32%,6~12月龄也分别高达38?3%和34?7%。1岁~男婴和女婴的贫血患病率均有明显增加;同期,2岁组男婴贫血患病率也从17?9%增加到19?3%,但女婴没有明显改善。近10年来,农村婴幼儿贫血患病率明显加重,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1992~2002年0岁~组城镇婴幼儿的贫血患病率从25?8%增加到27?4%,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农村从29?7%增加到33?4%,城乡差异从3?9个百分点扩大到6个百分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年龄婴幼儿的城乡差距也很大,其中1992年1岁~组幼儿的城乡之间已相差6?6个百分点。

  表2   我国城乡幼儿(1~3岁)身体发育的变化(略)

  表3   我国城乡婴幼儿(0~3岁)营养不良的变化(略)

  3   讨论

  婴幼儿对营养非常敏感〔1〕。本文发现,2002年我国城乡出生婴儿的低体重率均低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3世界儿童状况》公布的6%,且差别不大;但出生体重的城乡差异较明显。相关研究显示〔4〕,城镇出生婴儿的早产率和巨大儿出生率均显著高于农村。孕期保健仍应引起注意,要在继续改善农村孕妇营养的同时,注重对城镇孕妇合理营养的引导。本文中,1992~2002年1~2岁幼儿身高和体重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这可能与喂养方式有关。据2002年第四次全国营养普查,农村婴幼儿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城市,农村4月龄婴儿吃母乳的比例占91?2%,1岁后仍达42?6%。尽管2002年我国4个月内婴儿的基本纯母乳喂养率为71?6%〔4〕,高于2003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公布数字67%〔5〕,但喂养中仍存在诸多误区。近一半的城市婴儿辅食添加不合理〔6〕。24月龄以下婴幼儿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城乡差异明显〔7〕,本文也证实了此点。本文认为,我国幼儿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的改善均以1~2岁最明显,这与翟凤英等〔8〕有所不同。大量研究证实,婴儿缺铁不仅引起贫血,对其体能、智能、免疫和消化功能等均有影响;且贫血对婴儿智能影响是不可逆的〔9〕。本文显示,1992~2002年我国婴幼儿贫血患病率明显加重,农村尤为明显,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值得给予特别关注。翟凤英等〔8〕也发现,1989~1991年我国8省城市和县城学龄前儿童的营养改善明显优于郊区和农村。研究表明〔10〕,低收入家庭的母亲收入水平与学前儿童营养素摄入呈明显正相关。一方面,要较大幅度提高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妇女经济地位;另一方面,要在大力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科学合理给婴儿添加辅食,以弥补铁不足〔9〕,必要时可进行食物铁强化〔11〕。

参考文献
    〔1〕 齐小平,王文杰.农村婴幼儿喂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5,12(5):67-68.

  〔2〕 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2002综合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32.

  〔3〕 葛可佑.90年代中国人群的膳食与营养状况——儿童少年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7-18,373-422.

  〔4〕 赖建强,荫士安,马冠生,等.我国婴幼儿出生与喂养状况调查研究[J].营养学报,2006,28(1):4-7.

  〔5〕 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合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79-81.

  〔6〕 卫文.十城市婴幼儿健康调查揭晓[J].家庭医学,2005,(7):30-30.

  〔7〕 聂少萍,马文军,许燕君,等.广东省24个月龄以下婴幼儿营养状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2):213-215.

  〔8〕 翟凤英,吕冰,金水高,等.中国八省学前儿童的膳食摄入和生长发育状况[J].营养学报,1998,20(3):245-249.

  〔9〕 Zlotkin S.Clinical Nutrition,8.The role of nutri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n infants.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2003,168:59-63.

  〔10〕 翟凤英,吕冰,金水高,等.母亲的收入水平对学龄前儿童膳食摄入的影响—中国八省实例研究[J].卫生研究,1998,27(4):269-272.

  〔11〕 朴建华,赖建强,荫士安,等.中国居民贫血状况研究[J].营养学报,2005,27(4):268-271,275.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