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收入结构变动与收入波动的关联性分(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3-10-05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民收入与各部分收入增长序列波动之间的关系,本文对农民收入与各部分收入增长的波动成分进行了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 1。 由表 1可见,各部分收入的增长波动对农民收入波动均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原因可能在于:各个时期的农民各部分收入波动情况不同,波动的叠加作用使得农民收入最终波动与其各部分波动之间的关系不明显。 农民收入波动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农民财产性、转移性收入的 Granger原因,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时,农民自发就会增加农业或者其他方面经营的投入,以期进一步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因此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就会出现较强的正向波动,反之,则会出现较大的负向波动。 同时,在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较大时,国家相对就会减少对农业方面的补贴力度,农民转移性收入增幅就会出现较大的负向波动,但由于农民转移性收入的绝对数额相对较小,即使这部分收入的绝对值出现较小变化,其增长率也会出现较大波动,反之,则会出现较大的正向波动。 农民收入不是农民工资性收入的Granger原因,由此可见农民工资性收入波动与农民收入自身增长机制之间的关系不明显,这一点与客观现实也较为一致,农民工资性收入更主要是与宏观经济环境有关,当宏观经济运行良好时,社会就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反之,就业岗位就会减少,此时即使农民有较强烈的就业意愿,但由于农民工数量供过于求,农民的就业工资水平也会降低,农民工资性收入的绝对水平也会明显下降。 徐增海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发现,农民工资性收入取决于农民所能获得的非农就业机会和非农劳动力的工资性收入水平,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地方工业化程度越高,农民进城务工的机会就越大,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就越高[11]。

我国农民收入结构变动与收入波动的关联性分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就我国农民收入结构变动与农民收入增长波动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最大,其他依次为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等因素对农民收入的提高尚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因此提高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提高工资性收入是快速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另外,在对我国农民各部分收入波动与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波动进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后发现:各部分收入的增长波动对农民收入波动均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农民收入波动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农民财产性、转移性收入的 Granger原因而不是农民工资性收入的 Granger原因,这一结果表明农民收入的增加会进一步促进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提高,政府在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促进和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一) 逐步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
近年来,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且增长率也远没有其他几项明显,但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仍然最大,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最主要来源。 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部分是农业收入,其次是牧业收入,2010年农业收入和牧业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 73? 4%,2011年这一比例是 73? 2%。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战略性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无可替代的。 因此,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首先应当从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入手,当然也应该同步提高其他方面的收入。
 

1.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牧产品结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衣着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农民应该从居民消费需求着手,逐渐调整、优化农牧产品结构,这样既能以满足市场需求,又能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当然这仅依靠农民自身根本无法把握市场的变化方向,所以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合理引导。
2. 优化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结构,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 各地区的政府部门应逐步降低农业的事业性费用支出在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增加用于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研究推广的财政支出,逐步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结构,同时还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确保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得到合理利用,真正为农民带来实惠。
(二) 稳步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我国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增长速度较快,2010年这一比重高达 41? 07%,由此可见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也是农民纯收入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1. 在宏观层面确保经济稳定增长。 要保证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扩大农民的非农就业,然而,积极不断地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前提是必须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劳动力资源被充分、有效地利用。
2. 在中观层面稳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目前我国农村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如果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快,势必会出现对农民工的挤出效应,这样极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12 13]。 因此,我国还应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 在微观层面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一,农民工可以通过“干中学”积累、提高自身的技能;第二,政府部门可以组织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来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 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对劳动力资源要求越来越高的需求。
(三) 进一步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虽然农民财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一直不高,但这两项收入也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补充来源。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不明晰,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被地方政府剥夺等不良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经营性收入,而且使得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也失去了保障。 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 同时,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大惠农补贴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的幅度。
最后,尚需指出的是,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等因素(如土地产权不清晰、城乡二元结构等)对农民收入的提高尚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些因素的存在可能会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存在负面影响,这也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杨灿明,郭慧芳.从农民收入来源构成看农民增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4):2428.
[2]杨灿明,郭慧芳,孙群力.我国农民收入来源构成的实证分析———兼论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J].财贸经济,2007(2):7478.
[3]张凤龙,臧良.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研究[J].经济纵横,2007(7):25.
[4]周雪松,刘颖.中国农民收入结构演变及其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12(14):210213.
[5]刘传华.从收入来源角度探讨我国农民增收问题[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134.
[6]孙华臣,王晓霞.中国农民收入结构的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1987—2006[J].财政研究,2008(3):3336.
[7]马凌,朱丽莉,彭小智.江苏省农民收入结构的演变、成因与优化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11(12):1620.
[8]江观伙.我国农民收入波动的原因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1995(11):1015.
[9]刘荣利.河南农民收入增长的波动周期[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1):3739.
[10]曹跃群,周加斌,吴颖.基于小波变换的农民收入增长波动关系预测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9(5):4448.
[11]徐增海.我国农民工资性收入波动及其环境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6):186192.
[12]李钊. 2001—2010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估算研究———基于工日计算法[J].企业导报,2012(7):265.
[13]鹿春芳.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山东、江苏、浙江三省的对比[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1):96101.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