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4用人单位对已聘毕业生的评价反馈
在人才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的今天,用人单位在选择高校毕业生时,都要综合考察其思想素质、工作态度、专业基础、文化修养、社会活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等方面状况。由此发现不少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基础理论不宽、专业水平不高、实际工作能力差、动手操作技能低和创新意识不强,造成适应市场需求能力差,不受用人单位欢迎。
从江西省几所主要院校已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反馈信息[3J中得知,毕业生的各项评估指标的平均数均在3. 5以上(<5点计量制),其中最满意的是工作态度、合作精神和综合素质,排在后三项的是创新能力、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用人单位认为最需加强的是毕业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这提示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认真思考应如何加强学生的以上能力。
3如何构建适应市场化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3, 1优化教育结构合理设置专业
首先要优化教育结构。高校毕业生是高校生产的“教育产品”,作为人才市场的供给方,必须以学校的“教育产品”能“销”得出去为办学原则。这就如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工厂不可能只管生产而不管销售一样,也就是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要“适销对路”。鉴于当前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过程的实际,从市场的总体需求看,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更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我们可以在稳定发展研究生教育基础上,大力发展本专科教育,特别注重发展高职教育,使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协调发展,从而使毕业生“适销对路”。
其次要合理设置专业。适应市场需求,特别是满足当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应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重要的是要推进高校面向社会办学,提高其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的需求,及时调整或设置专业。特别要强调的是,在调整或设置专业时,要坚持“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按照打好“厚实公共基础、厚实专业基础、厚实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三大基础的要求,设置大学科、大口径专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学科面、专业面过窄的局面;在拓宽专业口径、扩大专业覆盖面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发展与社会需求,设置柔性专业方向,扩大主辅修制,增设辅修专业。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克服知识面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差的弊端,才能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是当今世界并行不悖的发展潮流,高校应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起以区域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增强培养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根据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发展,对一些学科专业设置可适度超前,使学校的专业设置更具远见性,形成特色。
3.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多样化人才川
社会需求已呈现多样化特征,既有国家需求主体,也有社会群体需求主体和个体需求主体,这就要求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模式要突出多样化和应用型。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沟通和合作,做到毕业实习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多样化地培养人才。比如:“高级蓝领”稀缺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大瓶颈,因此,高校可经常到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去调研,了解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深化产学研合作和推广订单培养,为现代化制造业、服务业培养大量的应用型的紧缺人才。
3. 3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素质
必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毕业生就业从根本上创造有利条件。这些年来,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被“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所取代。学科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课程体系过专、技能培养过单一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改变;那种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过分强调共性的传统教育方式和“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考、学生背”落后的教学方法,还不同程度存在着。所以要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强化专业实习、案例教学、个性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水平。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要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避免日益突出“趋同化现象”。学生的创新能力,素质水平已成为衡量培养学生质量高低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各地方高校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3. 4更新就业观念提高求职技能
加强就业教育,促进传统就业观念转变困。一要通过就业教育转变毕业生的精英化就业观,使毕业生树立自主就业和多元就业的意识,破除要“当国家干部”、“端铁饭碗”的旧观念,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就业期望值,确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思想,真正把择业观念纳人市场引导、自主就业的轨道上来。其实当今在基层、在农村、在西部、在非公有制单位、在中小企业,存在着广阔的就业空间,只要观念转变了,就业就不难了。二要把高校学生就业市场化的教育工作抓早,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进行市场经济理论教育,使学生从人学开始就树立市场就业意识,认清形势,抛掉“等”、“靠”思想,努力学习就业本领和就业技能。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是新形势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必要举措川。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大学期间如何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怎样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等问题要让学生心中有数;让学生了解人才市场供求情况,明确自身求职定位,懂得如何与用人单位交流;让毕业生学会在毕业求职时如何“包装”、“推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