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年来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述要(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2

  另外,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着眼于人类的长远利益,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秩序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协调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学者认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
  世纪之交的中国在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的同时,需要注意其他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这一战略思考应该包括两个基本方向:一个方向是经济的发展要考虑与文化、政治等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相结合;另一个方向是当下的发展必须考虑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属性和主要特征

  对于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属性,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有人认为,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逻辑原点,坚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是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中国特色,战略性、协调性、持续性、全面性、公平性、系统性是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要理论特征。另有学者认为,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发展观,其根本特点高瞻远瞩的战略性,情真意切的民本性,全面协调的持续性以及发展性。还有学者认为,邓小平可持续发展理论有以下几个特征,即实践性、时代性、创造性和开放性。
  从西方边缘竞争理论看邓小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有学者认为,边缘竞争理论的特色与邓小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特征相吻合,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经济战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缘竞争战略。边缘竞争战略是一种不确定和不可控的战略,它甚至还常常是低效率的战略,但是在变革的市场环境下它却是一种有效的战略。它突出的特征是不确定性、低效率性、前瞻性、连续性和多样性,而邓小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也具有这些特征。邓小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理论寓意着不确定性的思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对客观世界的不可控性,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反映出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连续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表明了邓小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复合多样性。
  有学者指出,邓小平同志关于培育“四有”新人的思想,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突出重点,通贯全局,深刻体现了他对当代中国社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真谛的深入揭示和谙熟把握,对于进一步拓展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作出了杰出贡献,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以人为本,培育“四有”新人是邓小平文明观的主体特征,它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根本动力和最终归宿。
  从论述问题的独特视角看,关于邓小平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四个高度”:一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认识发展问题,二是以全方位的高度认识发展问题,三是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高度来考察发展问题,四是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发展问题。十分重视政治环境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不仅反映他作为一名政治家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极强的原则性,而且也反映出他对可持续发展基础的独到见解。有人从思想方法角度分析邓小平可持续发展观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坚持科学的实践观,摒弃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本质观,克服发展中的片面性;坚持辩证的联系观,防止孤立的发展观。

  邓小平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在坚持邓小平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特点,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实现了对邓小平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创新:在社会发展的主题目标确定上,把发展提升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使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同共产党执政的目标相一致,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在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概念,使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联系得更加紧密,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涵;在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上,明确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相统一,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社会发展的动力上,提出以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为重点,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社会发展的模式和途径上,提出“跨越式”的发展模式,提升了信息化对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
  在跨世纪的征途中,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跨越式的发展战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的超常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这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估计国内外形势作出的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决策。我们必须以邓小平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努力探索一条能使我国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