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与公营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3


  【论文摘要】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军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加上连连频发的自然灾害,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陷入了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内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方针,促进了根据地内公营经济的发展,解决了经济财政困难,巩固了根据地,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并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论文关键词】大生产运动;抗日根据地;公营经济

  一、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历史背景
  首先,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时期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实践为大生产运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经济建设经验。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领导经济建设始于中央苏区,当时主要是兴办了一些军需工业,如中央兵工厂等等。虽然数量有限,但却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也使得大生产运动的开展成为可能。
  第二,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顽固派对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围攻和经济封锁,使抗日根据地陷入严重的财政经济困境,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的主要原因。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了对华政策,对重庆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而把进攻的重点放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疯狂的“扫荡”。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不断地掀起反共高潮。这样,实际上形成了国民政府和日本共同对付抗日根据地的局面,造成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困难,也造成了中华民族抗日的困难。
  第三,抗日根据地的自然、地理以及经济等方面的条件也不容乐观。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大都地处偏远山区和农村,物质资源缺乏,经济基础薄弱。不仅如此,边区还频繁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而且受灾面积大,持续时间长,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根据地陷入极端的经济困难,这些困难又导致根据地面积急剧缩小、人心涣散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威胁着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所以无论是为了抗战的胜利还是解决当地人民的生存问题,发展经济都是共产党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任务,因此,大生产运动的开展是必然的。
  二、大生产运动与根据地公营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1939年1月,毛泽东在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提出了“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口号,号召全体军民发展边区经济,克服经济困难,打破国民党对边区经济的封锁,支持长期抗战。由此,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是由部队开始,走生产自救的道路。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大生产运动的总方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则是大生产运动中很重要的原则。在总方针的指导下,又具体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来指导经济工作,其中几条重要的方针政策等对大生产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着大生产运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首先,在发展何种产业的问题上,1942年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明确地提出“以农业为第一位,工业、手工业、运输业与畜牧业为第二位,商业则放在第三位”的发展方针。制定出这样的方针后,党、政、机关把生产的重点放在农业生产方面。党、政、机关以及学校的脱产人员亲自开荒、种菜、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粮食生产,与此同时部队开始进行屯田,其中成绩最突出者当属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垦荒地。南泥湾原是一片荒芜之地,但经过三五九旅全部官兵几年的努力,不仅开垦大量的荒地,耕地面积扩大,而且粮食产量也在逐步的提高。以1941、1942这两年为例,“1941年,开荒种地1.12万亩,收细粮1200余石,粮食自给79.5%,经费自给78.5%。1942年,开荒种地2.68万亩,收细粮3050余石,粮食自给率达到96.3%,经费自给率达到90.2%。” 这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还能向政府上交余粮,而且南泥湾也旧貌换新颜,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其次,在大生产运动采取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的群众路线。因为无论进行哪种生产,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即使公营经济也不例外。在建立发展公营工业的过程中,为了激发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各根据地多次发起劳动竞赛或者运动。比如在陕甘宁边区的赵占魁运动、晋冀鲁豫边区的军工生产中以提高工效、多造武器为内容的增产节约运动、朱德同志提倡的纺毛运动等等。这些运动充分调动了生产的积极性,激发了人民劳动的热情,掀起了生产的热潮,大大地促进了公营工业的发展。
  再次,在建立公营经济的过程中又实行了“统一领导,分散经营”和“公私兼顾”的方针。“统一领导”就是要集中有限的劳动力进行大生产,统一进行建设,这样可以利用最少的资源来取得最大的成绩,还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主要是针对根据地内的大型农、工、商业而言;“公私兼顾”即是指既要建立根据地的公营经济,又要发展人民群众的私营经济,其中“公私兼顾”的“公”是对抗日根据地内发展公营经济最直接的指示。这两个方针旨在强调公私营经济要平衡发展,并且“统一领导”和“分散经营”要统一起来,二者不可偏颇。这两个方针的出台,为党、政、机关建设公营经济提供了一种新的经营理念和模式。
  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导下,边区除了农业之外,在工商业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陕甘宁边区的工业为例,“发展到1944年,边区就有120多个公营工厂。其中,边区政府系统15个厂,军工系统8个厂,中央管理系统16个厂,联(防)司(令部)系统12个厂,各地驻军有35个厂,各地专属有9个厂,各县政府有8个厂,其他单位的有20个厂。边区的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到12000多人” 商业方面,从建立的第一家商店起,陆陆续续的建立发展起很多商店和公司。而且这些公营的商店和公司的规模都比较大,资金也比较雄厚,比如“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下属的南昌公司有12个分公司;下属的延安光华商店1941年时资本有160万,存利达到114.6万多元;下属的土产公司1945年资本多达21亿元。” 
  综上所述,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不仅解决了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困难,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公营经济,促进了公营经济成分的形成和发展。并在公营经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的摸索出了一条经济运营模式,积累丰富的经济建设的经验。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