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农村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以承德市为例(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二)人民银行不断完善对农村金融的信贷支持政策

  鼓励所有金融机构履行其社会责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对“三农”的资金供给能力。一是充分利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增加农业投入,并根据农业生产特点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实行弹性利率政策,适当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与“三农”经济密切相关的二、三产业倾斜。二是适当限制支农资金利率上浮幅度,正确处理农村信用社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关系。三是规定国有商业银行投入支农资金的比例,财政按比例给予贴息,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所需要的支农资金。四是人民银行适当降低县域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对县域和城市存款实行差别准备金管理。五是限定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上存比例,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将盈余资金调剂到当地农村金融机构,为当地农村金融开辟更为广阔的资金来源渠道。

  (三)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提供适合于农业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金融部门在贷款投放上要积极配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贷款投放到农村最需要的地方,促进“三农”又好又快发展。可以针对农村经济的需求,积极进行信贷产品创新。一是贷款流程创新。充分考虑农业经济的实际,重构适合县域农业经济的信贷流程,打造在无需担保抵押的“少、短、快”资金需求渠道。二是信贷产品创新。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量体裁衣,设计符合农业经济需求的创业贷款、商铺租赁贷款、整贷零还贷款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是服务领域创新。在服务县域地区传统项目贷款的基础上,不断拓展金融服务农业经济的领域,开拓在家庭作坊、劳务输出、专利创业项目等领域的信贷,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适当扩大担保抵押品范围,解决小企业和农户贷款难问题满足欠发达地区农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四)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完善贷款责任追究办法

  各级金融部门要结合信贷规模,积极调整贷款投放结构,简化信贷审批程序,应根据不同地区农村资金需求情况和小企业、农户生产经营和诚信状况,适当下放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实行“综合授信”,使其能够在确定的融资额度内随时获得贷款,为农村居民提供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务。制定科学的贷款奖惩管理办法,对支农工作突出的基层机构和信贷人员给予奖励。对贷款出现的风险,应分清主客观原因,有区别的实行贷款责任追究,切忌实行“一刀切”,达到责权利相统一,保护信贷人员贷款支农的积极性。

  (五)引导农村金融合理利率定价

  目前,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已经放开了对小额贷款的利率限制,由金融机构自主决定利率水平。国际经验证明,农村金融能否成功与利率政策关系极大,哪里分开了小额贷款的利率,哪里的正规金融活动就能够顺利的开展起来。农民就能得益。因此,利率定价不能“一视同仁”,要分类客户,制定差别化利率,同时考虑不同经济收入农户的承受水平,在担保方式、贷款期限、还款方式方面因人而异,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六)优化金融环境,为县域银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县域担保、评估、公证等中介机构,切实解决县域担保难问题。完善农户和中小企业的抵押、质押机制,建立农村担保组织,分散农业经营中的风险。二是强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小企业的监督管理,督促小企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全面反映zJ,-&业的经营情况,并强化小企业信息公开.规范经营管理。为金融机构贷款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要大力开展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工作,使农村信用社及时掌握农户的信用信息。公检法等执法部门要提高金融案件的执结率.保护银行的合法权益。三是优化农村致富结算环境。加速开发和使用适应农村结算需要的支付结算工具。合理配置现代化支付机具.乡镇营业网点尽快开通支付系统和同城清算系统,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支付结算网络,临柜人员要加强支付结算工具的宣-f#力度。四是加快农业保险事业发展。如发展洪水、干旱等面积广、影响大、灾害频繁的专项巨灾保险;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有利措施,鼓励各类商业性保险公司到农村地区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开发适合农村需求的各类保险产品;健全再保险市场体系,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等,分散支农信贷风险。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