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产业结构知识化
1.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目前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0-60%,新兴工业国为20-40%。美国是世界上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国家,1990年美国对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超过了对其他产业的投资,标志着它率先迈进知识经济时代。欧盟为了改变高技术领域竞争的不利地位,于1993年在《经济增长、竞争和就业》白皮书中提出欧洲信息高速公路协议,拟定了欧洲信息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计划。北欧诸国以信息产业为突破口,实现了90年代经济的持续增长,芬兰的诺基亚和瑞典的爱立信在全球移动电话领域分别占第一和第三位。新兴国家和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引人注目,台湾的笔记本电脑、监视器、台式电脑、主机板等14项电脑产品产值均占世界第一,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已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产业,约占制成品出口的50%。韩国明确提出于2002年跻身全球十大信息产业国的目标,为此两年前就制定了《2000年信息化推进计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2.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加速
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二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发达国家集中发展微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电信、航空、机器人和机床、电脑及软件等高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大批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并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发展。由于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传统产业为其提供材料、工艺、基础器件和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支撑,高技术产业反过来也对传统产业产生了极强的改造作用,即通过高技术产业的杠杆作用,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和技术水平,使传统产业开辟新的市场,焕发新的生机。
3.劳动力结构智力化
过去在社会生产劳动中体力型和经验型的劳动者占多数,智力型的脑力劳动者比例不大,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和经济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从20世纪中叶开始,脑力劳动者的比重迅速提高,逐步成为社会劳动中的主力。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智力化趋势更为明显,脑力劳动者在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已占绝大多数。据OECD统计,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10年里,在其成员国的制造业领域,技术工人就业人数增加了10%,而熟练工的就业人数减少了70%;掌握一定高技术技能的高工资就业人数增加了20%。
产业结构的调整
60年代以来,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大体出现了三次高潮:
1.第一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浪潮
60年代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钢铁、化工、汽车和机械等资本密集工业,同时发展部分高附加值的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如机器人、电子工业和航天工业等,而把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和部分耗能多、污染大的重化工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亚洲四小龙”等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与出口的良机,开始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并逐步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70年代由两次石油危机诱发的1973-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发达国家能耗高的重化工业,迫使发达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开始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较少消耗资源与能源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汽车、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高了产业结构的水平。与此同时,亚洲“四小”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抓住国际经济提供的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开始承接和引进美、日等发达国家转移进来的某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国家等发展中国家,以实现其产业结构的升级。
2.第二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浪潮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和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国际经济遭受了强烈的冲击,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摩擦加剧,各国为了建立新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格局和与国际经济相协调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又一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传递浪潮。这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传递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地区分工向纵深发展。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产业和以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把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和一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汽车、电子等产业转移到他国,特别是亚洲“四小”和东盟。这次世界产业结构的转移和传递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亚洲“四小”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通过大量吸收发达国家的投资,承接美、日转移出来的重化工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使经济增长有了新的推动力,并促使产业结构迅速升级。80年代中期以来,“四小”已在钢铁、汽车、石化等领域与美、日展开激烈竞争,并已开始大量吸纳美、日的微电子等高科技和投资,同时也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和中国,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工业中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向产业内部垂直分工的发展。所谓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是指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以及技术密集型工业之间的分工;而产业内部分工则是指各国在同一产业内产品的“差别化”分工和企业之间工序的分工,即中间产品与组装成品的分工。一般来说,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部件和组装成品由发达国家的企业控制,大量的一般元器件由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生产。
3.第三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浪潮
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逐步成为现实的经济形态,全球经济系统面临国际分工的变迁,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不可避免。国际分工格局中出现“产品差别型分工”和“生产工序型分工”深化发展的新特点。总体上看,美国站在当今国际分工的顶尖,发挥在新技术、新产品领域的创新优势,主要从事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则发挥其在应用技术开发领域中的优势,主要从事一般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其他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较低,主要从事附加值较低的一般工业产品生产。如日本电子机械工业发达,但其中的软件技术仍要从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进口。
产业开放度不断提高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开放的程度日益深化。而且呈现出新的特征。
1.各国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增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此相适应,各国产业结构相互联系的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形成了世界经济产业结构大系统,出现了结构互动这一重要经济现象,即各国产业结构都是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一国产业结构的成长、运行必然要与世界其他国家产业结构发生相互关系,或者说一国产业结构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在与其他国家产业结构的互动影响中成长运行。
首先,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客观上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资源配置,所以各个国家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状况,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产业,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如制造业在全球范围进行生产专业化分工和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实现了无国界生产,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这说明要在全球范围实现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的互补,才能提高产业结构的运行效益。
其次,由于各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地位不同,各国的产业优势也不同,一国的产业结构并不是齐全的,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完整性使各国、各区域的产业结构紧密相连,在互补竞争中得以提高一
1.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目前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0-60%,新兴工业国为20-40%。美国是世界上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国家,1990年美国对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超过了对其他产业的投资,标志着它率先迈进知识经济时代。欧盟为了改变高技术领域竞争的不利地位,于1993年在《经济增长、竞争和就业》白皮书中提出欧洲信息高速公路协议,拟定了欧洲信息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计划。北欧诸国以信息产业为突破口,实现了90年代经济的持续增长,芬兰的诺基亚和瑞典的爱立信在全球移动电话领域分别占第一和第三位。新兴国家和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引人注目,台湾的笔记本电脑、监视器、台式电脑、主机板等14项电脑产品产值均占世界第一,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已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产业,约占制成品出口的50%。韩国明确提出于2002年跻身全球十大信息产业国的目标,为此两年前就制定了《2000年信息化推进计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2.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加速
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二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发达国家集中发展微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电信、航空、机器人和机床、电脑及软件等高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大批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并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发展。由于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传统产业为其提供材料、工艺、基础器件和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支撑,高技术产业反过来也对传统产业产生了极强的改造作用,即通过高技术产业的杠杆作用,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和技术水平,使传统产业开辟新的市场,焕发新的生机。
3.劳动力结构智力化
过去在社会生产劳动中体力型和经验型的劳动者占多数,智力型的脑力劳动者比例不大,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和经济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从20世纪中叶开始,脑力劳动者的比重迅速提高,逐步成为社会劳动中的主力。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智力化趋势更为明显,脑力劳动者在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已占绝大多数。据OECD统计,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10年里,在其成员国的制造业领域,技术工人就业人数增加了10%,而熟练工的就业人数减少了70%;掌握一定高技术技能的高工资就业人数增加了20%。
产业结构的调整
60年代以来,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大体出现了三次高潮:
1.第一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浪潮
60年代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钢铁、化工、汽车和机械等资本密集工业,同时发展部分高附加值的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如机器人、电子工业和航天工业等,而把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和部分耗能多、污染大的重化工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亚洲四小龙”等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与出口的良机,开始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并逐步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70年代由两次石油危机诱发的1973-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发达国家能耗高的重化工业,迫使发达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开始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较少消耗资源与能源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汽车、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高了产业结构的水平。与此同时,亚洲“四小”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抓住国际经济提供的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开始承接和引进美、日等发达国家转移进来的某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国家等发展中国家,以实现其产业结构的升级。
2.第二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浪潮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和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国际经济遭受了强烈的冲击,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摩擦加剧,各国为了建立新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格局和与国际经济相协调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又一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传递浪潮。这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传递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地区分工向纵深发展。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产业和以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把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和一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汽车、电子等产业转移到他国,特别是亚洲“四小”和东盟。这次世界产业结构的转移和传递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亚洲“四小”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通过大量吸收发达国家的投资,承接美、日转移出来的重化工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使经济增长有了新的推动力,并促使产业结构迅速升级。80年代中期以来,“四小”已在钢铁、汽车、石化等领域与美、日展开激烈竞争,并已开始大量吸纳美、日的微电子等高科技和投资,同时也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和中国,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工业中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向产业内部垂直分工的发展。所谓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是指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以及技术密集型工业之间的分工;而产业内部分工则是指各国在同一产业内产品的“差别化”分工和企业之间工序的分工,即中间产品与组装成品的分工。一般来说,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部件和组装成品由发达国家的企业控制,大量的一般元器件由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生产。
3.第三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浪潮
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逐步成为现实的经济形态,全球经济系统面临国际分工的变迁,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不可避免。国际分工格局中出现“产品差别型分工”和“生产工序型分工”深化发展的新特点。总体上看,美国站在当今国际分工的顶尖,发挥在新技术、新产品领域的创新优势,主要从事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则发挥其在应用技术开发领域中的优势,主要从事一般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其他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较低,主要从事附加值较低的一般工业产品生产。如日本电子机械工业发达,但其中的软件技术仍要从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进口。
产业开放度不断提高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开放的程度日益深化。而且呈现出新的特征。
1.各国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增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此相适应,各国产业结构相互联系的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形成了世界经济产业结构大系统,出现了结构互动这一重要经济现象,即各国产业结构都是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一国产业结构的成长、运行必然要与世界其他国家产业结构发生相互关系,或者说一国产业结构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在与其他国家产业结构的互动影响中成长运行。
首先,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客观上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资源配置,所以各个国家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状况,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产业,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如制造业在全球范围进行生产专业化分工和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实现了无国界生产,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这说明要在全球范围实现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的互补,才能提高产业结构的运行效益。
其次,由于各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地位不同,各国的产业优势也不同,一国的产业结构并不是齐全的,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完整性使各国、各区域的产业结构紧密相连,在互补竞争中得以提高一
上一篇:全球化的另一面
下一篇: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