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投资一体化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接投资者,因此将贸易和投资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过程来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这里他只是沿用了传统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将投资看成贸易的有效替代,研究的重点也就放在跨国公司特定的优势是否可转移,而是否可转移也决定了跨国公司是选择贸易还是投资。
此后朱刚体在一项研究中(朱刚体,1997)中试图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研究有机融合,在一般均衡理论的框架下很难,因为前提假定不同。朱刚体认为在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下研究直接投资的重要思路是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和知识产品的特点所带来的交易成本,从中可以导出公司追求统一控制权的动机,比较优势、交易成本和市场效率的结合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的重要线索。而这其中跨国公司通过连接两个不同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国家的经济,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关于国际贸易理论创新的新思考
朱刚体以跨国公司作为研究主体,将跨国公司作为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融合或替代的决策主体,研究了由公司竞争优势与发展策略决定的跨国生产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了贸易投资一体化的研究思路,但这时的研究还是初期的,片面的和尝试性的。他的分析仍脱胎于传统的投资理论,将国际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贸易的替代,仅仅试图将国际直接投资纳入国际贸易的分析框架,缺乏一个系统的分析体系。
理论的创新有两种:(1)从全新的角度和方法上进行创新,(2)在原有理论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行概括性的总结,或者进行修改和补充。本文认为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修改和补充进行理论创新的可行性较大。以下是本文关于理论创新的一些新思考: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应该尽量的结合当代现实的国际环境,放弃更多的传统假定,力求将新企业行为理论、新工业组织理论与产业和国家层次上的新资源禀赋差异、新要素分工理论融为一体,建立一个综合的“国际行为综合理论”。这个国际行为综合理论应该综合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企业的国际行为进行一个统一的解释,能同时回答两个问题:(1)国际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即企业进行国际经济活动的原因,(2)国际经济活动为什么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即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共存的现象。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以跨国公司作为研究的主体,这与朱刚体的观点是一致的。关键是怎么建立一个完美的“国际行为综合理论”,可以完全且合理的解释全球的贸易、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行为。
首先,从宏观上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同一块基石上。
同日本小岛清教授的观点一致,认为国际分工既可以解释国际贸易也可以解释国际投资,不过国际分工已经从产品分工发展到要素分工。由于这一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不能从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入手进行研究,再者,现在国际投资的新现象也出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直接在国外进行投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已不能解释这些新现象。
其次,从微观上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同一块基石上。
同朱刚体的观点一致,认为跨国公司应该作为研究的主体。不过现在开始考虑跨国公司的概念问题。随着以产品为特征的国际分工向以要素为特征国际分工的转变,国际市场和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也处于动态的调整之中,特别是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国际经营中的战略联盟及众多的合同安排形式的急剧发展,打破了以往企业内部组织为边界的企业形式,出现了边界模糊的虚拟企业形式。这一方面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又显示了新的理论的发展方向。传统上,它可以被看成是跨国性的企业自身内部化的控制链条,而在当今盘根错节且充满竞争的世界上,跨国公司更应被看作是一个联合体,它是由彼此牢固的准市场交易关系组成的。对跨国公司本身认识上的突破,必然孕育着重要的理论变革。
第三,在要素分工的基础上应从竞争因素方面去考虑。
(1)要素分工使要素的种类不断的增加,同种要素的质量具有明显的差异,最主要的是要素的流动性大大加强,各国要素的积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随着要素的不断流动,由于各个国家的政策和经济实力不同,对要素的吸引力也不同,从而导致各个国家所拥有的要素量和比例都在发生着变化,由于在各国间要素积累的速度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会引起国际间比较优势和产业分工形式的改变。
(2)跨国公司为了生存和维持各自的竞争优势,特别是核心竞争力,必定将非核心业务分离出去,集中精力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根据各国的要素优势,将其业务配置在任何一个可以获得最佳利润的地方,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以取得最佳配置。
目前,国际分工已经从水平分工发展到以垂直分工为主,从整体分工到零部件分工为主,工序分工到零部件分工为主,实现了车间和零部件的国际化。也就出现了跨国公司内部一体化(横向和纵向)与外部一体化(横向和纵向),竞争越激烈,外部一体化的可能性越大。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公司内部一体化与外部一体化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横向一体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不同,因为它们的分析前提不同。进一步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得知,传统理论分析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是以跨国公司具有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为前提,而现在,我们的分析是以跨国公司维持和获得竞争优势为出发点,两者之间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因此得出的结果也截然不同,前者的国际投资对国际贸易必然有替代效应;后者的国际投资对国际贸易必然有“几何级数式”的互补效应,现在跨国公司的行为是:投资(在不同国家生产不同的零部件→贸易(把零部件运往装配国)→投资(零部件装配成最终产品)→贸易(把最终产品销售到各个国家)。现在可以说,贸易是实现投资行为最终目标的手段,只有通过贸易,投资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也就是说贸易、投资必定共存且相互促进。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以要素分工为背景,以跨国公司作为研究的主体,用竞争理论来分析贸易投资一体化,建立一个完美的“国际行为综合理论”,可以完全且合理的解释全球的贸易、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行为。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不仅方法上要创新,研究的内容也要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以往只重视跨国公司的成因,现在关注的是跨国公司的管理、生存、发展和对国际竞争的战略反映,即从跨国公司存在机制的研究过渡到发展机制的研究。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优势,以及企业在国际竞争环境中如何发挥优势、保持优势和寻求优势,将企业的国际活动的选择视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对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战略反映的结果,是今后国际活动理论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二震,马野青.贸易投资一体化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J].福建论坛,2002 (3) 。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 1997。
[3]朱刚体.交易费用市场效率与公司内国际贸易理论[J].经济学动态, 1997(3)。
[4]朱刚体.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和公司竞争优势[J].国际贸易问题,1993(7)。
[5] Feernstra, Robert. Integration of trade and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2 (4),31-35, 1998
[6] Markusen , James R, Anthony J’venables : Multinational firms and the new trade theory , NBER working Paper no’5036, 1995
[7] Buckley, Peter J. and Mark Casson . :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ton: Macmillan, 1976.
[8] Hirsch , seer: A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Theory of the Firm , Oxford Economic paper 28 (July), 1976
[9] Dunning .J.H. : 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
此后朱刚体在一项研究中(朱刚体,1997)中试图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研究有机融合,在一般均衡理论的框架下很难,因为前提假定不同。朱刚体认为在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下研究直接投资的重要思路是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和知识产品的特点所带来的交易成本,从中可以导出公司追求统一控制权的动机,比较优势、交易成本和市场效率的结合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的重要线索。而这其中跨国公司通过连接两个不同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国家的经济,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关于国际贸易理论创新的新思考
朱刚体以跨国公司作为研究主体,将跨国公司作为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融合或替代的决策主体,研究了由公司竞争优势与发展策略决定的跨国生产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了贸易投资一体化的研究思路,但这时的研究还是初期的,片面的和尝试性的。他的分析仍脱胎于传统的投资理论,将国际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贸易的替代,仅仅试图将国际直接投资纳入国际贸易的分析框架,缺乏一个系统的分析体系。
理论的创新有两种:(1)从全新的角度和方法上进行创新,(2)在原有理论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行概括性的总结,或者进行修改和补充。本文认为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修改和补充进行理论创新的可行性较大。以下是本文关于理论创新的一些新思考: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应该尽量的结合当代现实的国际环境,放弃更多的传统假定,力求将新企业行为理论、新工业组织理论与产业和国家层次上的新资源禀赋差异、新要素分工理论融为一体,建立一个综合的“国际行为综合理论”。这个国际行为综合理论应该综合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企业的国际行为进行一个统一的解释,能同时回答两个问题:(1)国际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即企业进行国际经济活动的原因,(2)国际经济活动为什么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即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共存的现象。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以跨国公司作为研究的主体,这与朱刚体的观点是一致的。关键是怎么建立一个完美的“国际行为综合理论”,可以完全且合理的解释全球的贸易、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行为。
首先,从宏观上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同一块基石上。
同日本小岛清教授的观点一致,认为国际分工既可以解释国际贸易也可以解释国际投资,不过国际分工已经从产品分工发展到要素分工。由于这一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不能从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入手进行研究,再者,现在国际投资的新现象也出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直接在国外进行投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已不能解释这些新现象。
其次,从微观上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同一块基石上。
同朱刚体的观点一致,认为跨国公司应该作为研究的主体。不过现在开始考虑跨国公司的概念问题。随着以产品为特征的国际分工向以要素为特征国际分工的转变,国际市场和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也处于动态的调整之中,特别是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国际经营中的战略联盟及众多的合同安排形式的急剧发展,打破了以往企业内部组织为边界的企业形式,出现了边界模糊的虚拟企业形式。这一方面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又显示了新的理论的发展方向。传统上,它可以被看成是跨国性的企业自身内部化的控制链条,而在当今盘根错节且充满竞争的世界上,跨国公司更应被看作是一个联合体,它是由彼此牢固的准市场交易关系组成的。对跨国公司本身认识上的突破,必然孕育着重要的理论变革。
第三,在要素分工的基础上应从竞争因素方面去考虑。
(1)要素分工使要素的种类不断的增加,同种要素的质量具有明显的差异,最主要的是要素的流动性大大加强,各国要素的积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随着要素的不断流动,由于各个国家的政策和经济实力不同,对要素的吸引力也不同,从而导致各个国家所拥有的要素量和比例都在发生着变化,由于在各国间要素积累的速度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会引起国际间比较优势和产业分工形式的改变。
(2)跨国公司为了生存和维持各自的竞争优势,特别是核心竞争力,必定将非核心业务分离出去,集中精力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根据各国的要素优势,将其业务配置在任何一个可以获得最佳利润的地方,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以取得最佳配置。
目前,国际分工已经从水平分工发展到以垂直分工为主,从整体分工到零部件分工为主,工序分工到零部件分工为主,实现了车间和零部件的国际化。也就出现了跨国公司内部一体化(横向和纵向)与外部一体化(横向和纵向),竞争越激烈,外部一体化的可能性越大。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公司内部一体化与外部一体化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横向一体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不同,因为它们的分析前提不同。进一步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得知,传统理论分析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是以跨国公司具有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为前提,而现在,我们的分析是以跨国公司维持和获得竞争优势为出发点,两者之间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因此得出的结果也截然不同,前者的国际投资对国际贸易必然有替代效应;后者的国际投资对国际贸易必然有“几何级数式”的互补效应,现在跨国公司的行为是:投资(在不同国家生产不同的零部件→贸易(把零部件运往装配国)→投资(零部件装配成最终产品)→贸易(把最终产品销售到各个国家)。现在可以说,贸易是实现投资行为最终目标的手段,只有通过贸易,投资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也就是说贸易、投资必定共存且相互促进。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以要素分工为背景,以跨国公司作为研究的主体,用竞争理论来分析贸易投资一体化,建立一个完美的“国际行为综合理论”,可以完全且合理的解释全球的贸易、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行为。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不仅方法上要创新,研究的内容也要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以往只重视跨国公司的成因,现在关注的是跨国公司的管理、生存、发展和对国际竞争的战略反映,即从跨国公司存在机制的研究过渡到发展机制的研究。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优势,以及企业在国际竞争环境中如何发挥优势、保持优势和寻求优势,将企业的国际活动的选择视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对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战略反映的结果,是今后国际活动理论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二震,马野青.贸易投资一体化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J].福建论坛,2002 (3) 。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 1997。
[3]朱刚体.交易费用市场效率与公司内国际贸易理论[J].经济学动态, 1997(3)。
[4]朱刚体.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和公司竞争优势[J].国际贸易问题,1993(7)。
[5] Feernstra, Robert. Integration of trade and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2 (4),31-35, 1998
[6] Markusen , James R, Anthony J’venables : Multinational firms and the new trade theory , NBER working Paper no’5036, 1995
[7] Buckley, Peter J. and Mark Casson . :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ton: Macmillan, 1976.
[8] Hirsch , seer: A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Theory of the Firm , Oxford Economic paper 28 (July), 1976
[9] Dunning .J.H. : 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
上一篇: 俄罗斯“叫停”部分高校分校的动因分析
下一篇: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与自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