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体系、中美关系和中国的战略考量(下)(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这些行为表面上呈现为中国的战略考量,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反映。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经验不足,可以说,中国现在是首次以一个大国的身份进入国际体系。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曾经有辉煌的时期。但近现代国际关系完全不同于中国占主导地位时期的情况。当中国在近代开始和这个体系打交道的时候,遇到的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羞辱。在上一个世纪里,中国政治人物所关心的主要是防卫国家。中国相对的独立于世界体系的现实也不需要我们去考量体系内部的事情。但现在则不同了。中国已经发现自己不仅在急剧地进入这个体系,而且要开始处理这个体系内的纷繁的事务了。但是我们还没有经验。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国际空间的关系问题,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用政治组织的力量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并把此种影响力制度化,已经成为了中国在制定国家战略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3.联盟和国际统一战线问题
和组织国际空间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联盟问题。当美国人用联盟的方式来围堵所谓的“中国威胁”的时候,中国怎么办?尽管还很难说,美国的结盟政策最后是否会达到美国人设想的目标,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不能这样坐以待毙。要避免这一结局,中国对联盟问题应当有新的考量。
中国的结盟的前提是接受现存世界体系。这一点很重要。体系之外的结盟是危险的,要么导致美苏冷战那样的新冷战,要么导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东亚共荣圈”那样的敌视性的联盟。中国如果要保持和平的建设环境,要在维持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作用,这些都是必须努力避免的。而体制内的联盟则是包容性的。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区域性或国际性的“统一战线”,来防卫美国对中国的遏制,追求一个更公平的国际秩序。
在国际层面,中国不可能象前苏联那样到处建立自己的力量。中国所能做的就是和世界上尽可能多的国家维持或发展良好的关系,结盟很少可能成为现实。现实地说,中国的力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区域性的。中国既无扩张的野心,也就无需把手伸得那样长。中国国际战略的起点应当是亚洲。中国如果在亚洲就被美国所围堵,其未来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就是成问题的了。
多年来,中国致力于发展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但这可能还不够。进一步的发展逃避不了体系内的联盟和统一战线。中国的经济力量对亚洲国家的影响已经大大超越了国内很多人所能想象的程度。这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变得非常明显,很多国家希望中国能够在亚洲至少在经济领域扮演一个更为积极的角色。换句话说,中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在亚洲国家有所作为。中国如果要打破美国的围堵中国联盟,就要重新考量自己在亚洲的角色。如果被动等待,让美国人享受本来中国应当享受的,那么最终受害的还是中国自己。
4.国际关系和国内秩序问题
对国际关系来说,最重要的国内秩序莫过于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了。经济为先。中国已经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一种巨大动力。但是,市场经济本身对国家力量的影响力是非常复杂的。如果要市场经济对国家力量,特别是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力量有积极正面的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就变得重要起来。这对后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从这方面来说,我们有必要检讨以往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是通过一种可以称之为“民生经济”的发展模式取得的。这种模式有几个主要的特点。第一,发展经济的主要的目标是解脱人民的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国家本身的力量是次要地位的。第二,经济增长是通过急进的分权达到的,即国家把重要的经济决策权下放给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给于他们充分的自主权来发展经济。第三,国家在一些重要的基础研究或者工业部门不再象以前那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转向投资于国际采购和技术引进。
这种民生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成绩,但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国家能力的衰落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是人们热衷于讨论的话题。因为国家能力的减弱,不仅使有效的收入再分配变得不可能,更重要的是不能组织有效的产业政策。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央政府努力调整经济制度,增加中央的权力,但收效并不很显著。要扭转实际上的分权趋势非常困难。可以想见的是,没有一种调和“民生经济”和意在提高国家本身能力的产业政策,中国的经济秩序很难在国家力量的外部投射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外国专家对中国国家组织经济生活能力的不足情况已经表示了担忧。诚然,中国必须避免象美苏冷战时期苏联式的军事经济,但另一方面也应该考量在提高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同时也能保护海外经济利益的经济发展战略。
在政治秩序方面,恐怕除了接受体系,没有其他更为有效的选择。当中国的经济进入全球体系的时候,其政治必然要受到这个体系的影响。当经济因素市场化的时候,政治体系方面的调整就成为必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民主因素的产生,但另一方面也只有民主这一政体形式才能有效地统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社会。接受民主的世界体系并不是说中国一定要全盘接受美国西方式的民主。中国已经走上了一条中国式市场经济的道路,在政治上也会这样。接受体系意味着中国接受西方民主政治的挑战。
在全球化的状态下,不仅内部经济的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内部的政治变迁也是如此。中国政治改革的问题不仅仅是我们的内政,在一定程度上也正在成为一个国际问题。正如经济上我们要考量外部影响一样,在政治改革问题上,我们也必须考量到外部因素。当中国的政治发展走向很不明朗的时候,外部世界对中国的担忧成为必然。
在民主政治道路上,中国已经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各个方面的民主实验正在进行。可以说,中国式的民主政治形式正在试验过程之中。但是,民主政治的发展仅仅是中国政治秩序建设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政治秩序的建设过程是包括发展民主政治在内的一个更为广泛也更为深刻的政治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有可能发展一种既包含了民主政治所包含的一般价值,又发展了中国本身的价值的政治制度。这样做,是非常有利于中国“软权力”方面的发展的。一种非西方式中国民主政治可望成为发挥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政治秩序基础。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经验不足,可以说,中国现在是首次以一个大国的身份进入国际体系。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曾经有辉煌的时期。但近现代国际关系完全不同于中国占主导地位时期的情况。当中国在近代开始和这个体系打交道的时候,遇到的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羞辱。在上一个世纪里,中国政治人物所关心的主要是防卫国家。中国相对的独立于世界体系的现实也不需要我们去考量体系内部的事情。但现在则不同了。中国已经发现自己不仅在急剧地进入这个体系,而且要开始处理这个体系内的纷繁的事务了。但是我们还没有经验。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国际空间的关系问题,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用政治组织的力量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并把此种影响力制度化,已经成为了中国在制定国家战略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3.联盟和国际统一战线问题
和组织国际空间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联盟问题。当美国人用联盟的方式来围堵所谓的“中国威胁”的时候,中国怎么办?尽管还很难说,美国的结盟政策最后是否会达到美国人设想的目标,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不能这样坐以待毙。要避免这一结局,中国对联盟问题应当有新的考量。
中国的结盟的前提是接受现存世界体系。这一点很重要。体系之外的结盟是危险的,要么导致美苏冷战那样的新冷战,要么导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东亚共荣圈”那样的敌视性的联盟。中国如果要保持和平的建设环境,要在维持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作用,这些都是必须努力避免的。而体制内的联盟则是包容性的。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区域性或国际性的“统一战线”,来防卫美国对中国的遏制,追求一个更公平的国际秩序。
在国际层面,中国不可能象前苏联那样到处建立自己的力量。中国所能做的就是和世界上尽可能多的国家维持或发展良好的关系,结盟很少可能成为现实。现实地说,中国的力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区域性的。中国既无扩张的野心,也就无需把手伸得那样长。中国国际战略的起点应当是亚洲。中国如果在亚洲就被美国所围堵,其未来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就是成问题的了。
多年来,中国致力于发展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但这可能还不够。进一步的发展逃避不了体系内的联盟和统一战线。中国的经济力量对亚洲国家的影响已经大大超越了国内很多人所能想象的程度。这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变得非常明显,很多国家希望中国能够在亚洲至少在经济领域扮演一个更为积极的角色。换句话说,中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在亚洲国家有所作为。中国如果要打破美国的围堵中国联盟,就要重新考量自己在亚洲的角色。如果被动等待,让美国人享受本来中国应当享受的,那么最终受害的还是中国自己。
4.国际关系和国内秩序问题
对国际关系来说,最重要的国内秩序莫过于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了。经济为先。中国已经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一种巨大动力。但是,市场经济本身对国家力量的影响力是非常复杂的。如果要市场经济对国家力量,特别是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力量有积极正面的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就变得重要起来。这对后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从这方面来说,我们有必要检讨以往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是通过一种可以称之为“民生经济”的发展模式取得的。这种模式有几个主要的特点。第一,发展经济的主要的目标是解脱人民的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国家本身的力量是次要地位的。第二,经济增长是通过急进的分权达到的,即国家把重要的经济决策权下放给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给于他们充分的自主权来发展经济。第三,国家在一些重要的基础研究或者工业部门不再象以前那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转向投资于国际采购和技术引进。
这种民生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成绩,但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国家能力的衰落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是人们热衷于讨论的话题。因为国家能力的减弱,不仅使有效的收入再分配变得不可能,更重要的是不能组织有效的产业政策。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央政府努力调整经济制度,增加中央的权力,但收效并不很显著。要扭转实际上的分权趋势非常困难。可以想见的是,没有一种调和“民生经济”和意在提高国家本身能力的产业政策,中国的经济秩序很难在国家力量的外部投射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外国专家对中国国家组织经济生活能力的不足情况已经表示了担忧。诚然,中国必须避免象美苏冷战时期苏联式的军事经济,但另一方面也应该考量在提高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同时也能保护海外经济利益的经济发展战略。
在政治秩序方面,恐怕除了接受体系,没有其他更为有效的选择。当中国的经济进入全球体系的时候,其政治必然要受到这个体系的影响。当经济因素市场化的时候,政治体系方面的调整就成为必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民主因素的产生,但另一方面也只有民主这一政体形式才能有效地统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社会。接受民主的世界体系并不是说中国一定要全盘接受美国西方式的民主。中国已经走上了一条中国式市场经济的道路,在政治上也会这样。接受体系意味着中国接受西方民主政治的挑战。
在全球化的状态下,不仅内部经济的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内部的政治变迁也是如此。中国政治改革的问题不仅仅是我们的内政,在一定程度上也正在成为一个国际问题。正如经济上我们要考量外部影响一样,在政治改革问题上,我们也必须考量到外部因素。当中国的政治发展走向很不明朗的时候,外部世界对中国的担忧成为必然。
在民主政治道路上,中国已经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各个方面的民主实验正在进行。可以说,中国式的民主政治形式正在试验过程之中。但是,民主政治的发展仅仅是中国政治秩序建设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政治秩序的建设过程是包括发展民主政治在内的一个更为广泛也更为深刻的政治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有可能发展一种既包含了民主政治所包含的一般价值,又发展了中国本身的价值的政治制度。这样做,是非常有利于中国“软权力”方面的发展的。一种非西方式中国民主政治可望成为发挥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政治秩序基础。
上一篇:俄罗斯经济复兴障碍分析
下一篇:解读俄罗斯经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