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的险质和本质特征究竟是什么?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在投人产出形式有哪些不同特点?中国的旅游业为什么始于改革开放并随其发展逐年振兴,目前已跃居世界第五位?全国乃至各地旅游人数、旅游收人几乎与改革开放的早晚、深度成正比,旅游业与全国及各地经济发展状况有什么关系?近二十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究竟是外国来华者的示范作用、中央和地方的政府部门的重视,还是有更深层的原因?旅游涉及的理论和规律很多,这里仅选择几个笔者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加以尉。一、旅游一一社会生产力的一面镜子
(一)旅游是甲种经济现象
决定旅游的直接动因是旅游者有了旅游经费和闲暇时间(2001年中国三个黄金周的国内旅游收入占全年收人的五分之一),对于旅游者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还决定于旅游景点的开发以及社会所能提供的硬、软件条件,包括道路基础设施、交通工具、食宿条件及接待服务质量等等。旅游经费来源于个人收人,不仅旅游者首先要有工作做(就业),工资还要不断」:曾长,从总收人中扣除正常消费还要有一定的剩余。社会要修路、修机场、建宾馆,购买大型运输工具、兴建先进的信息网络,所有这些活动都是经济活动。个人和社会这两个方面的条件是缺一不可的。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方式木可能超过当时社会生产力所能提供的物质技术水平。
旅游是人们在经济发达和生活水平提高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次需求。广义概念包括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有薪假期长短,社会对旅游提供的条件,乃至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等等。不从这种广度、普遍意义上去研究,仅停留在旅游者的个人行为上,就无从发现它的一般发展规律。当今旅游已成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已构成相当一部分人社会活动的一部分,目前大有扩张之势,为我们研究这一现象提供了比较充分的资料。
(二)旅游产业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作为多数人参加的社会经济现象,从社会动因去考察,证明社会已创造了这种活动的条件,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均收人水平的提高,从个人消费构成中形成了这一支出的份额。劳动时间的缩短,有薪假期的增加,这都有赖于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社会为旅游提供的现代交通、通讯手段,都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言之,没有整个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就决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旅游。
人类发展经济、多挣钱究竟是为什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求层次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认为需求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当然马氏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大工业的激励机制受到困扰的情况下产生的,当时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旅游现象,但对我们今天探讨旅游者的动机是很有帮助的。五个层次中提到的“社交”和“自我实现”本意都不是指旅游,但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同样适用于今天,只不过各层次的内涵(内容)有所变化罢了。如生存的含义有半饥半饱、温饱、小康之分,各国标准各不相同,旅游恰是个人消费的更高层次的表现。承认旅游是一种经济现象还仍然不能说就找到旅游的根本原因,还应从社会再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质上去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和满足全社会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正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目的。恩格斯曾把人们的生活资料分为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这就是说旅游消费已不是一般地维持人的生命、延续生命的生存资料一,而是满足人们发展和享受的资料,故旅游消费具有发展和享受的双重性质。而生存、发展和享受资料在整个生活资料中的比例构成,变化迟速,不是人为决定的,这种收人的高低是由劳动者所处的地区、国家或行业、单位的效益决定的,最终由该国生产力水平决定。
旅游活动是属于文化精神生活方面的范畴,说白了就是享受。要游山玩水,要消费他的劳动所得,从经济学上讲,消费不仅是生产的归宿而且是发展生产的前提,只生产不消费,社会再生产就会停止、社会两大部类产品交换规律的核心讲的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问题。我国休闲学的创始人于光远同志在引用马克思“为完整和全面的人,把具有多方面享受能力视做高度文明的人,因此真正的经济节约是时间的节约”后评论道,抑制需求,抑制消费,抑制人的多方面的享受不是发展经济的件,要发展经济只有提高劳动生产力,节约生产时间。发展劳动生产力与发展消费能力是同步的,消费能力的提高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消费能力的发展也是个人能力的发展,本身就是生产力。于光远同志直接把消费(包括旅游消费)当作生产力本身看待,这对我们认识旅游产业的性质是十分重要的。
二、旅游业的性质特征—文化性和经济性(一)二重性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看,旅游业是一种文化—经济事业。因为一方面在旅游消费中,无论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主要是满足旅游者文化生活的需要,具有明显的文化性质。但另一方面,旅游景观的开发和旅游设施的建设都需要投资,不论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