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进军发展中国家研究(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
  2.3 质量不稳定成为出口的障碍?
  在近年的汽车国际贸易活动中,很多的事实已经给我们上了一课。如2005年法兰克福国际车展期间,一家德国独立测试机构曾发布了江铃陆风越野车碰撞试验不合格的新闻。对于国内汽车企业出口屡屡受挫的遭遇,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我国汽车普遍存在的技术标准不高、质量不过硬、售后服务网络不健全、对国外政策法规不熟悉等问题,正成为国内汽车企业走出去的障碍。?
  中国汽车企业长期受到竞争对手的侵权指责等等,这些事件不是孤立的。依照我国目前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实力,在海外市场上发展,真正大批量走出国门,特别是进入且占据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还需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
  面对激烈严峻的国际竞争,我国汽车出口存在相当大的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必须讲究策略。提高我国汽车的质量,排除进军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一个个障碍。?
  
  3 提高中国汽车产业进军发展中国家竞争力的措施?
  
  3.1 提高汽车技术含量,增强质量竞争力?
  中国汽车出口要结合国际市场需求以及造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首先,要加快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进步的速度,加速形成自主开发能力,进一步实现自主创新,让我们自己的汽车凭以更强的竞争力进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其次,要改变我国汽车产品构成与能源使用构成,更多地采用当今世界燃油经济性最佳发动机一直喷式柴油机;另一方面,从宏观上说,政府的扶植和推动汽车产品的出口,推动解决我国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通过加大对外汽车技术交流等途径开阔汽车技术人员的眼界和丰富汽车开发人员的知识技能,积累和培养有自己特色汽车产品的核心能力。培养一批汽车技术带头人,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迎接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利于我国汽车凭着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占据一定的发展中国家市场。?
  3.2 走品牌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
  品牌意味着市场定位,意味着产品质量、性能、技术、装备和服务等等的价值。品牌形象来源于消费者对它的认同,如果不建立起消费者沟通的渠道,不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品牌价值就等于零。品牌形象的核心和归宿是用户满意度。汽车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具有高价格、重复使用、多次投入的特点。因此,用户满意度的另一个更重要的驱动因素是服务水平和功能多样化,也就是说,还应该具备市场开发、备件供应、维修保养、车辆美容、保险上牌、融资租赁、分期付款、旧车整备再交易、信息反馈等许多功能。无品牌或多品牌销售的结果必然是向横向发展,功能单一化,这样一来,风险大,难管理,无形象。所以说,只有更好的满足大众消费群体使用汽车产品的最终满意度,才能更好的推广汽车产品的品牌形象。?
  3.3 做好发展中国家的汽车营销活动?
  中国汽车进军发展中国家必须认清市场形势,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制定长期战略,稳步发展,必须提高产品的品牌服务。在价格优势之后,以品牌赢得尊重并守住国际市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我国汽车企业重点是诚心做售后服务和品牌。做好金融及政府的扶持,推广品牌建设及利用媒体加大汽车品牌宣传。?
  满足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政策、法规,符合国外消费者的需求。要在产品技术、设计、质量、服务、品牌上下足功夫,同时要做好汽车商品销售后维修保养等配套服务,避免“重销售、轻服务”的倾向。汽车产品在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之前就需要先做好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做好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及交流。对于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应采取不同的拓展策略。?
  3.4 调整思路,完善售后服务体系?
  我国汽车出口已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我们没有哪个出口企业的客服系统设置了中东、非洲等国家语言的专职服务人员。当我们的汽车挤入到这里有广阔前景的发展中国家的土地上,更应培育及加强售后服务体系,稳定消费群体、零配件、汽车保养及新车上市的推广、销售和汽车美容等服务。?
  我国汽车出口抓住了向发展中国家市场转移的有利时机,应采取措施充分延伸汽车出口产业链,形成一个世界规模的汽车出口产业集群,构筑强势的汽车出口竞争力,发展和壮大自己,进一步的在发展中国家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刘宏玉.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N].世界汽车报 ,2007,(6).?
  [2]?曹健宏.我国汽车生产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驻埃及大使馆经济参赞处 ,2007,(8).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