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物流系统安全性(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一)风险与灾害(RH)模型
RH模型以美国学者Burton等人为代表,认为区域自然灾害是致灾事件与人类相互作用过程的产物,RH模型中的脆弱性是指人们是否易受自然灾害影响以及其受影响的程度。Burton等从人与人、区域与区域、国家与国家的经济关系、人与环境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全球人口增长、城市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气候变化等宏观因素对区域乃至个人脆弱性的影响。人类对灾害的适应与调整,是减轻自然灾害的根本途径。
RH模型只从“自然一人”这一个方向考虑了脆弱性,而没有考虑人类社会对自然灾害的反作用,不同政治体制和经济结构的社会将导致不同的灾害后果,人类社会对灾情存在着放大、缩小的作用。
(二)压力与释放(PAR)模型
PAR模型以美国学者Blaikie等人为代表,从灾害形成的根源上,进一步探讨了脆弱性的概念。PAR模型认为脆弱性取决于人与人群能够通过哪种途径、在何种程度上有权使用资源来预料、应对、抵抗灾害,并从灾害影响中恢复。因此,各种社会经济和个人特征对灾害脆弱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关系。
PAR模型中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一个压力产生、作用的过程。各种政治、经济根源造成了社会动态压力;动态压力产生不安全条件,表现为分布在一定时间、空间的脆弱性;压力与致灾因子共同作用,形成了灾害。
PAR模型中减轻自然灾害是一个释放的过程。一方面从根源上解决脆弱性人口与政治权利对各种资源的使用权,建设相应的教育结构,发展技术、改变传统观念来降低动态压力,进而获得受保护的环境、具有弹性的地方经济等安全条件;另一方面采取措施减少致灾事件,只有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两方面的改善才可能使灾害真正受到控制。PAR模型为分析灾害脆弱性提供了基本思路,为减灾综合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可持续理论的脆弱性模型
可持续理论的脆弱性模型以美国学者Turn-er等人为代表,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可持续理论的脆弱性模型,将PAR模型进行了扩展,认为脆弱性是由“人类一环境”总系统决定的。在任何尺度下,全球、区域甚至某个地点,都存在这种关系。
系统的脆弱性包括暴露、敏感性、弹性。灾害作用于“人类一环境”的组合体上,系统对灾害的敏感性由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各种条件决定,包括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资产、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等。一方面,这些条件影响了构成要素过去的灾害反映,从而对现有的灾害应对措施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人类子系统新的各种调整和适应行为又会对这些条件产生影响。
在可持续理论的脆弱性模型中,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脆弱性是相互联系的,系统的脆弱性是动态的,系统内部任何差异都会对脆弱性产生影响。脆弱性随时间、地域空间和社会空间在不断变化,脆弱性总是与一定的地域空间、一定的人群和社会团体相结合。在时间变化上,受人口、社会制度、经济政策、灾害救助政策、科技进步与运用、文化变迁等多种人文因素及环境因素变化的深刻影响。可持续理论的脆弱性模型提出了正确的人类社会应对灾害的策略,进而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该模型只适应定性研究,很难进行定量化分析。
三、城市物流系统脆弱性的概念模型
城市物流系统作为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发生着作用,相互影响,存在着其脆弱性的一面。结合自然系统、人文系统脆弱性的含义,城市物流系统脆弱性的概念可以界定如下:
一是城市物流系统存在着内在的不稳定性。
二是城市物流系统对外在的干扰和变化(自然的或人为的)比较敏感。
三是在外来干扰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胁迫下,城市物流系统易遭受某种程度的损失或损坏,并且难以复原。
四是造成脆弱性的因素可能来自城市物流系统内部以及外部的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等多个方面,有多种表征。
四、城市物流系统脆弱性评估
(一)Hoovering评估法
社会脆弱性的一般评估模式是Hoovering评估法,其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步指标量化、权重赋值。
第三步建立评估准则。
第四步计算评估体系的脆弱性指数。
上一篇:关于跨文化企业的文化冲突研究
下一篇:关于企业安全性与偿债能力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