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充分发挥国有农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论文关键词]发挥;国有农场;建设;新占的比重比其他产业大。工业的管理程度高,对工人来说干哪个行业都必须精通一门技术,不像农业放任自流,自然形成小农的观念,难以提高素质。故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必须以工业理念来谋划农业的发展,提高组织管理程度,提高农民素质。
国有农场本来也是农村中派生出来的组织,只是它管理程度比农村高,耗费的管理成本较大,但是比起现在还处在贫困的农村却是发展了,具体表现在:一是人的总体素质提高了;二是看病难、就学难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三是老有所养也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四是因为组织健全,素质提高,贯彻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畅通;五是收入分配的差距较小,因为有组织机构来调节和有相同产业的收入来源,最明显的是现在创导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它其实是农场组织结构的前身,只是它通过了市场经济的历炼而诞生,是农场组织结构脱胎换骨的再生。农场组织结构提倡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以农户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连接起来,并通过有科技含量的深加工及有规模能力的市场销售,使农业不再是以农产品的产出为主,而是形成一个以深加工食品或工业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的完整产业链。农业产业化是农工商、种加养、产供销、科经教、内外贸全面一体化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在于深加工。农场组织结构和农业产业化都是整合农业资源,它们的经营理念是一致的。贫困地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必须走组织结构先行的路子,结构决定功能,没有结构先行只强调市场的作用,对本来就处在劣势中的弱势群体而言,很可能就会被淘汰出局。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我们如何帮助那些纯朴善良的农民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只要我们根据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认真地分解,按不同层面进行建设,特别要向弱势群体倾斜,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我们才能建设和谐社会。那怎么倾斜、怎么关注?笔者认为,一是建立组织机构,以组织形式带领他们,培训他们,使他们掌握本领,层层培训,层层带动,以培训带动观念的转变,以观念转变提高他们的素质,以素质的提高改变他们的生活形态,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整体水平,参与市场的竞争;二是以产业扶持为主,为他们选择符合当地条件的产业,以产业优势增加他们的收入;三是以适度资金投入为辅,解决当前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四是以政策为保证,制定出各种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而担当此重任的应是地处农村群体中的农垦企业。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垦企业探索出了各种改革形式,从20世纪80年代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两费自理”再到“四到户”,至今农业产业化的路子每一次改革都对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按劳取酬得到了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落到了实处。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投入还是以农场技术指导进行投放,规范各种投入,保证了作物生长所需的肥料,产业的发展还比较平衡,整体管理水平较好。但由于改革进一步深入,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企业为了减少融资风险,开始把投入这一块下放到职工,由职工自我融资投入,进入了“两费自理”的改革,生活费、生产费自理,农场不再垫付,形成了依靠自我、淡化依靠组织的个人行为,这一时期职工的自主程度较高,由于自主程度高,投入多少农场也不知道(包括技术、资金、管理等),造成了同一产业发展不平衡、不、收入差距拉大的局面,这是弱化组织管理造成的结果。这一时期农场管理幅度较小,省了一定的管理费,这也是减员增效的一大成果。
20世纪90年代中期,改革进一步深化,农场的改革由“两费自理”到“四到户”,走实际意义上农村改革的路子。与农村的区别是农场的土地是农场经营,而农村土地是集体或个体经营;农村走的是土地承包责任制路子,种什么作物农村的自主权更大,而农场的“四到户”是在农场的指导下发展的产业,投入都由职工说了算,农场的指导只供参考。由于是指导性的,职工的自主权比较大,故产业的发展是不规范的,也是比较零散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为了彻底改变职工身份,进行了农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和职工身份的置换,弱化了农场组织管理和提高职工自我地位,为职工进入市场创造了条件。但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进入市场的门坎较高,改革和分散经营造成规模弱化,与产业化的路子不相适应,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世纪90年代末重新整合产、供、销资源,形成一体化经营,广西农垦打造农垦优势的六大支柱产业,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而且形成了广西区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和辐射农村产业的发展,引领了农业的发展,改变了农垦在几次改革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
农场在产业化运作过程中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产、供、销经营上的整合,在组织结构上建立成本控制核算体系和利润核算营运中心作为管理关键环节来抓,协调好各环节的利润,使公司和基地的权、责、利更明确,使营销、加工、基地的成本和利润每个环节紧扣挂钩,形成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各环节、各方面积极性;二是在经营整合上选择确定核心企业,使产、供、销形成一体化经营;三是注重产业链延伸和培植,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的档次。这样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才有新空间,这也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业应选择的一条道路。尤其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产业化扶持的路子,可以从根本上、长远上解决农村奔小康的问题。这样做,一是可以改变农村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陋习,以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经营方式管理农业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二是通过产业化的路子发展,农村丰富的土地资源才能更快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三是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有终端产品深加工企业落户当地,贫困地区农民就能就地打工,就不会出现大批民工潮外打工谋生的现象,人们就能安居乐业,为社会和谐稳定创造条件。
上述各个时期的改革都与当时改革大气候相适应,都为当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找出对策,应该说对农场的改革是有益的探索和试验,是对中国农业出路的一次投石问路,这些成绩和经验是值得肯定的。对好的经验我们要推广,有教训的要吸取,为农业改革找出一条比较可行的路子,指引我国农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农垦企业应有的贡献。
国有农场本来也是农村中派生出来的组织,只是它管理程度比农村高,耗费的管理成本较大,但是比起现在还处在贫困的农村却是发展了,具体表现在:一是人的总体素质提高了;二是看病难、就学难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三是老有所养也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四是因为组织健全,素质提高,贯彻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畅通;五是收入分配的差距较小,因为有组织机构来调节和有相同产业的收入来源,最明显的是现在创导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它其实是农场组织结构的前身,只是它通过了市场经济的历炼而诞生,是农场组织结构脱胎换骨的再生。农场组织结构提倡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以农户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连接起来,并通过有科技含量的深加工及有规模能力的市场销售,使农业不再是以农产品的产出为主,而是形成一个以深加工食品或工业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的完整产业链。农业产业化是农工商、种加养、产供销、科经教、内外贸全面一体化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在于深加工。农场组织结构和农业产业化都是整合农业资源,它们的经营理念是一致的。贫困地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必须走组织结构先行的路子,结构决定功能,没有结构先行只强调市场的作用,对本来就处在劣势中的弱势群体而言,很可能就会被淘汰出局。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我们如何帮助那些纯朴善良的农民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只要我们根据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认真地分解,按不同层面进行建设,特别要向弱势群体倾斜,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我们才能建设和谐社会。那怎么倾斜、怎么关注?笔者认为,一是建立组织机构,以组织形式带领他们,培训他们,使他们掌握本领,层层培训,层层带动,以培训带动观念的转变,以观念转变提高他们的素质,以素质的提高改变他们的生活形态,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整体水平,参与市场的竞争;二是以产业扶持为主,为他们选择符合当地条件的产业,以产业优势增加他们的收入;三是以适度资金投入为辅,解决当前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四是以政策为保证,制定出各种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而担当此重任的应是地处农村群体中的农垦企业。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垦企业探索出了各种改革形式,从20世纪80年代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两费自理”再到“四到户”,至今农业产业化的路子每一次改革都对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按劳取酬得到了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落到了实处。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投入还是以农场技术指导进行投放,规范各种投入,保证了作物生长所需的肥料,产业的发展还比较平衡,整体管理水平较好。但由于改革进一步深入,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企业为了减少融资风险,开始把投入这一块下放到职工,由职工自我融资投入,进入了“两费自理”的改革,生活费、生产费自理,农场不再垫付,形成了依靠自我、淡化依靠组织的个人行为,这一时期职工的自主程度较高,由于自主程度高,投入多少农场也不知道(包括技术、资金、管理等),造成了同一产业发展不平衡、不、收入差距拉大的局面,这是弱化组织管理造成的结果。这一时期农场管理幅度较小,省了一定的管理费,这也是减员增效的一大成果。
20世纪90年代中期,改革进一步深化,农场的改革由“两费自理”到“四到户”,走实际意义上农村改革的路子。与农村的区别是农场的土地是农场经营,而农村土地是集体或个体经营;农村走的是土地承包责任制路子,种什么作物农村的自主权更大,而农场的“四到户”是在农场的指导下发展的产业,投入都由职工说了算,农场的指导只供参考。由于是指导性的,职工的自主权比较大,故产业的发展是不规范的,也是比较零散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为了彻底改变职工身份,进行了农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和职工身份的置换,弱化了农场组织管理和提高职工自我地位,为职工进入市场创造了条件。但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进入市场的门坎较高,改革和分散经营造成规模弱化,与产业化的路子不相适应,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世纪90年代末重新整合产、供、销资源,形成一体化经营,广西农垦打造农垦优势的六大支柱产业,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而且形成了广西区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和辐射农村产业的发展,引领了农业的发展,改变了农垦在几次改革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
农场在产业化运作过程中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产、供、销经营上的整合,在组织结构上建立成本控制核算体系和利润核算营运中心作为管理关键环节来抓,协调好各环节的利润,使公司和基地的权、责、利更明确,使营销、加工、基地的成本和利润每个环节紧扣挂钩,形成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各环节、各方面积极性;二是在经营整合上选择确定核心企业,使产、供、销形成一体化经营;三是注重产业链延伸和培植,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的档次。这样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才有新空间,这也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业应选择的一条道路。尤其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产业化扶持的路子,可以从根本上、长远上解决农村奔小康的问题。这样做,一是可以改变农村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陋习,以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经营方式管理农业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二是通过产业化的路子发展,农村丰富的土地资源才能更快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三是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有终端产品深加工企业落户当地,贫困地区农民就能就地打工,就不会出现大批民工潮外打工谋生的现象,人们就能安居乐业,为社会和谐稳定创造条件。
上述各个时期的改革都与当时改革大气候相适应,都为当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找出对策,应该说对农场的改革是有益的探索和试验,是对中国农业出路的一次投石问路,这些成绩和经验是值得肯定的。对好的经验我们要推广,有教训的要吸取,为农业改革找出一条比较可行的路子,指引我国农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农垦企业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浅论山西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
下一篇:关于新疆兵团非国有经济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