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日制造业比较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第三,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中国国有制造业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而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十分缺乏。2001年中国GDP只是日本的1/4,人均GDP只有日本的1/40。中国制造业的强项是工厂水平的强大,而不是如日本在包括设计,市场运营,商品策划,研究开发和人才管理等发面都存在优势。中国没有世界通用的技术,没有著名的品牌,在资金,人才,经营管理等方面都逊于发达国家企业,只是依赖廉价的劳动力获取出口竞争力,而且约一半的出口是通过外国企业获得的。就组装业而言,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尚没有达到世界先进规模和水平;一般的原材料和设备虽然都能以低廉的价格在国内采购,但是,高科技设备和高科技材料却主要依赖进口。中国组装业的许多零部件也依赖进口,多数附加值都是在国外创造的。在技术集约型产业方面,虽然由于外资企业的大规模投资,在技术设备产品和经营管理领域,中国仍很落后。
  
   (三)发展我国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面对中国制造业的不足,要发展我国制造业,需要从四个方面加以思考:
   1.关于中国制造业发展定位问题。在经济全球化下,任何企业和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的价值环节都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而中国无疑在生产环节上是世界上是最有竞争力的。世界制造业向中中国转移,一方面是先进制造业技术趋于平台化,模块化的外推力;另一方面是中国廉价土地加廉价劳工的吸引力。目前,先进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市场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两头在外,中间在内”(指市场,研发在国外,制造在国内)的发展模式毕竟是过渡性的。从短期来看,却是有利,但从长期来看:地方受益,国家受控。所以,作为世界的生产基地只能是一种过渡性的策略,而不是最终的目的。中国要发展还是要在技术上领先,成为世界产业链条的上游,但这需要时间,在中国没有能力在技术上获得世界市场的时候,走世界制造中心的道路仍不失为一个良策。因此,中国制造需要走这一步,但不能满足于这一步。“从世界装备中国”到“中国装备世界”,将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大转折。
   2.关于地区产业升级问题。近年来的发展表明,珠江三角洲一方面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也在淘汰落后产业。例如,20世纪80年代期间,曾在珠江三角洲大量生产的袜子、手套、拉链、打火机等已经基本消失。换句话说,珠江三角洲走的是先承接再转移,边承接边转移的一条产业动态化之路。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格局变化,今后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将面临3个层次的产业升级。一是产业将升级,即由轻型制造业适度向重型制造业转移。目前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在轻型制造业领域进行,今后将会逐步转向重型制造业。二是产业内升级,即由中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向高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三是产业链升级,如果把制造业分成四个区段的话,第一区段——研究与开发,第二区段——核心部件、芯片制造,第三区段——零部件制造,第四区段——组装,应有第四、第三阶段适时转向第二,第一阶段。
   3.关于两重化发展的问题。在现代,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企业,其发展都是两重性的。一方面,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俗地讲,两重化经济就是既做鞋子又做芯片。在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高速度发展;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各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如中山市,其经济发展是“双龙舞动”,一是创产业的“特色经济之龙”,主要靠做大做强产业群;二是“高新技术之龙”,主要靠国内外的大企业带动。必须指出的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也有高新技术。正是因为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与时俱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才具有生命力乃至竞争力。
   4.关于专业化发展的问题。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的好处在于能够获得分工经济和专业化经济,从而得到生产效率的提高。从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看,它走的是一条多层次,专业化的道路。即各市(县)之间的分工——各(乡)镇之间的在分工——各企业之间的三次分工——各企业内部生产环节的4次分工。就第四次分工而言,各专业化零配件厂不仅对本公司提供配件,而且对外公司也提供配件。与内地“全能厂”的模式不同,珠江三角洲搞的是“专业厂”,各种零件,配件力争做到全国乃至全球最精、最大、最专。鉴此,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