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产业集群既有产业状态特性也有组织形式特性,产业集群的组织形式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业集群生存与发展能力。本文以中观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视角,从集群结构的同质度、集中度、价值链嵌入度、产业链掌控度等四个特性变化出发,分析与集群盈利能力的关系,进而推演出集群结构变化与集群升级路径的关联性,找出集群升级路径和时机抉择,为战略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中观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 集群结构 集群盈利能力 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国内生产总值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000多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6.9万亿元,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是必然的选择。宏观产业升级理论为转型升级的方向选择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但对产业现实表象结构的研究并不充分。本文试以产业升级的中观层面出发,综合价值链理论、集群理论、产业升级理论的成果,从分析集群结构与集群盈利能力的关系入手,寻找集群产业升级的路径和时机抉择,力求补充当前研究中的“断面”问题(本文中,如无特指,为了叙述方便,“集群”与“产业集群”为同一概念)。
一、综述
产业集群是联系企业与区域整体经济的一种中观经济单位,既具有一定的微观特性又有宏观方面的特征,产业集群升级具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产业升级的内涵。Gereffi(1999)认为产业集群升级是集群盈利能力和自主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从最低端的委托组装(OEA)开始,之后逐渐向委托加工、(OEM)自行设计生产加工(ODM)和自主品牌生产(OBM)等层级发展,最终实现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迈进。国内学者也对产业集群升级进行了许多研究,一部分学者认为产业集群升级即盈利能力升级,是产业集群利用自身特有的优势,嵌入价值链的一个或几个环节,利用价值活动彼此间的关系创造价值,并可以通过变动价值链中的位置和结构形式,来改变成本与效率,以此提升产业集群的能级。另一部分学者则侧重于对产业集群升级的过程研究,指出产业集群升级的实质是通过创新活动获得更多产品附加值的过程。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对产业集群升级的研究角度虽有不同,但基本观点多为宏观性质,对产业集群升级的阶段性选择机理机制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和具体。本文从集群结构变动与盈利能力的关联性入手,来展示出集群结构变化规律以及集群升级路径选择,为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提供一种中观的理论支撑,使其更加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意义。
二、集群结构与集群盈利能力
1、产业集群结构
集群结构是集群内部的层次构成和价值创造联接状态形式。为了便于展示集群结构变化规律以及集群升级路径选择,本文选取同质度、集中度、价值链嵌入度、产业链掌控度等四个特质指标来反映集群内部层次结构特点和层次相对关系状态。
(1)同质度,表示在相同价值环节上类似企业的集合比重,反映集群内部的竞争合作状态。同质度低,一般说明集群在产业链上的价值环节分工和专业化程度较高,集群内部企业的协作关系较强;同质度高,一般表明集群内部的分工单一和集群企业在价值链上的分布狭窄,集群内部企业间的竞争关系较强。通常以洛伦茨曲线为基础来衡量同质度,以全面表达集群的同质化状态。
(2)集中度,表示集群内部规模最大企业(可以不只一个)占整个集群的比重,反映大规模企业对整个集群的影响程度,是集群结构分析的一个重点。集群集中度指标通常以集群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或几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产值比等指标来衡量,为了分析问题的直观需要,通常采用产值比来表示集群集中度,即集群集中度=(集群内大规模企业产值/集群总产值)。
(3)价值链嵌入度,是从集群总体在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或位置组合),反映集群价值创造能力和竞争力,通常用集群全部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与所处产业平均利润率之比来衡量。价值链嵌入度越低,说明集群总体在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越低,集群创造价值的能力越低,集群内部企业多集中于依赖资源、人力投入的加工性价值环节或该价值环节企业间存在竞争过度现象。反之,说明集群总体在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较高,内部企业多集中在附加值较高的环节。价值链嵌入度处于“1”附近,说明集群内部企业在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分布较为分散,集群整体多处于发展和结构调整时期。
(4)产业链掌控度,表示集群对整个产业的影响力。集群的产业链控制能力很难用某项具体指标来衡量,一般用整个产业对其具有高度依赖性的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核心产品等的掌握状况来进行描述。
2、产业集群盈利能力
产业集群盈利能力是用以表征产业集群生存发展能力的状态指标,是指在现实条件下,集群能够达到的最大盈利水平,反映集群结构层次和产业竞争环境相对稳定的状况下,集群利用现有资源的最佳能力。一般用集群边际收益为“0”时的盈利规模来衡量,即:集群总利润增长率/集群总产值增长率=0时的集群总收益。
三、集群结构演变和升级路径分析
传统意义上,产业集群是以特定技术、资源、市场条件为基础,依托当地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发展演变来的,受现实资源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具有产业同质化和价值片段化的特征。同时,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集群整体需要适时作出更新与调整,在提升资源配置能力与价值创造能力的过程中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集群的萌芽——外部经济获得阶段
集群的萌芽主要是依赖于某种特定的区域资源禀赋优势与市场需求耦合,形成企业“扎堆”。在这一时期,众多同质企业共生可以带来包括外部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的外部经济性提高,使集群更容易得到本行业发展和外部竞争所需要的信息、更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更低的运输成本等和其他共需服务,降低生产交易成本,提高整体获利效率。外部经济性和集群整体获利效率的提高,进一步加强了资源禀赋与市场的耦合程度,在未达到集群规模收益之前,集群几乎不存在内部竞争现象,增加资源要素投入、扩大生产能力是攫取利润的主要手段。但是集群获得外部经济性并不是无休止的,当集群整体的外部经济边际收益值趋于“0”时,增加资源要素的投入,并不能带来更多的收益,这时集群获得了利用资源最大收益,也就是这一阶段的集群规模收益。
集群内部处于相同价值链环节的中小企业数量居多,同质度高,集群整体在价值链的地位较低是这一阶段集群结构的主要特征。
2、集群内部竞争——集中度提高阶段
随着集群产能的增加,外部经济性边际收益的减小和市场容量的限制渐渐显现出来,使集群内部众多的同质中小企业感到了发展的压力,集群内部竞争关系也突显起来。在资源、技术相似的条件下,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在成本与价格之间的竞争。如放任价格竞争,会导致企业利润率的降低,进而引发集群内部“过度竞争”,威胁集群整体的生存;由于这时的集群整体尚处于初级的发育阶段,企业受自身实力的限制,往往没有在产业价值链上创造竞争优势的能力。而这时通过聚合中小企业,减少企业数量,构建集中度高的结构形态是集群发展更为现实而且可行的选择,以发挥大企业内部的规模效应和内部经济性的作用,一方面,大企业的生产成本比小企业低,使得集群总的成本也随之降低;另一方面,集群内部企业数量的减少有助于防止和抑制内部“过度竞争”。
这一阶段,集群在同质化程度和在产业价值链的地位上,总体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改变的主要是集中度的提高。正是这一改变使集群在内部经济性与外部经济性上进行了耦合,降低了集群总成本,使集群获得了更大的资源盈利效率。这时的集群结构层次状态比前一阶段更具有盈利能力,集群生产规模也得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