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对电力营销工作的影响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论文摘要:导向,其主要作用于:
  其一,电力企业的变电站设备预试,供电线路检修等工作,要从方便客户出发,主动满足客户的要求把工作面向市场、服务市场从而提高自身效益。
  其二,电力企业要做到积极地寻找目标顾客并满足其需求,并且当无目标顾客时,企业通过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和广告、宣传等手段,尽可能地去改变或创造目标顾客的需求,独辟蹊径,开发目标市场。依据国家节能减排等政策,引导客户使用“地源热泵”系统,蓄热电锅炉、冰(水)蓄冷空调,同时也可在客户服务中心设置“用油、用气、用电”效能对比台,直观地为客户展示电力的洁净,高效和方便的特点及对保护环境的好处。从面促进和引导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并且通过服务树立了形象扩大了市场,提高了电力消费的增长点。
  其三,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要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把一个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细分市场,在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中,积极开拓商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在农村也要通过惠农政策来开拓农村潜在的电力市场。利用国家家电下乡等政策,宣传节能空调,电炊具、电热产品,刺激农村居民电力消费的增长点,增加售电量。同时还要扶持一些用电大户,引导用电大户利用国家相关电价优惠政策,及时调整生产班次及时间,鼓励其采用“峰谷“电价,帮助企业保持现有的生产能力,逐步提高潜在的用电需求。

  三、在优质服务工作中,那些环节可以促进电力营销工作

  第一,加快电网建设工作,提高供电可靠性,保证电能质量。根据现在电力市场的实际情况,尚有相当大的潜在供电需求有待满足。加快电网建设,不仅能够实现供电部门经济效益的提高,也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近几年夏季高温,空调负荷剧增,许多居民买了空调后由于受供电条件所限,空调无法正常运转等。因此,根据客户用电需求,加强电网区域规划,加快主网建设进度,加强配网供电可靠性,使主网建设与配网完善同步进行,合理衔接,扩大电网覆盖区域,消除供电脖颈现象,为电力市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电网管理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加强反事故措施,切实落实需求侧管理,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有序供应,加大用电监察力度,加强对用户设备和电网接口设备的检查,防止由于一个用户设备事故导致整条线路停电事故,充分发挥电力系统抢修队伍的优良传统。加大对抢修力量的投入,开展带电接引作业,千方百计缩短停电时间,减少用电损失,维护企业形象。
  第三,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在电费回收工作上,采取安装预付费电能计量装置等技术手段,树立人们先交钱,后用电的用电观念。推出电费余额和缴费短信告知业务,新增代收费网点等措施,搞好优质服务,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加强行风建设,规范企业行为,努力为客户排忧解难,,主动发现、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切实维护广大客户的利益,用规范热情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口碑,实现电费回收的良性循环。
  第四,在受理客户用电报装工作环节,要求用电营业工作人员,具备多方面的业务知识和综合的服务能力。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实施全程服务,精细化服务,进一步畅通报装渠道,简化报装手续,杜绝人为阻塞电力销售渠道的行为。从用电申请开始,到设计、施工、验收、送电等环节,实施“阳光业扩工程”,坚持“三不指定”原则,对外简化程序,对内加快流程运转,高效优质的服务将对开拓电力市场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五,在各分销渠道的销售环节上。在电力企业的销售渠道上,运用了直接分销渠道,有效的控制了中间商。取消过去的“村管电”、“乡管电”等现象,实现“同网同价”,减少中间环节,实现对最终客户的优质服务。
  第六,在售后服务环节上,以电力“95598”服务热线为载体,充分发挥“95598”电力热线的调度服务功能,及时为客户解决电力故障排除,电力服务质量投诉等问题,填补供电和用电服务的真空地带。

  四、结语

  市场营销环境是多变的,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既给企业带来风险,也给企业带来机遇,而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稳定生存发展,就要不断分析市场营销环境,以把握环境机遇,避免环境威胁。针对我们电力企业,不断提升全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推进服务创新,用优质服务标准化,不断实践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企业文化,不断为社会提供更贴心的服务,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