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马克思著作中的福利经济思想研究(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2.人与资本的人格化是福利获得的特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征之一是商品生产而不是产品生产,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一种商品,他本身是商品的出卖者;资本家作为资本持有者,从货币与资本转化中看也是一种商品。二者都需要在一定生产方式中表现出人格化。正因如此,资本也间接地表现出人格化。马克思的“人格化”思想是指:“是由社会生产过程加在个人身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是这些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劳动者虽以雇佣工人身份出现,如果他在劳动过程中体现不出人格化,那么,他的人权和人性没有得到尊重,他的福利将减少。因为人格化是人受到尊重的一部分,是福利的一部分。如果资本在资本家手里仅为其占有而没有人格化,那么,资本家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权威,资本对于福利增进所作出的贡献则不是出于人性的目的。另外,作为一种商品,劳动者在寻求自身价值的增值,劳动者把自身置于流通领域去交换,期望尽可能地高价出售自己,这也是劳动者自身争取人格化的过程,也是出于获得更多福利的需要。
3.剩余价值生产中劳动者非人格化是对劳动者福利的剥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另一个特征是,生产剩余价值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人格化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取得的权威”,即他对直接生产者(雇佣工人)所表现出“一种不顾个人自由意志而压倒一切的权威”,表现为一种自然规律,体现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如果仅资本家取得权威(人格化),而劳动者,如果失去自由意志(如工资没有体现劳动代价),没有实现作为同劳动相对立的劳动条件的人格化,同样在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之间表现出一种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则是对雇佣劳动者福利的一种剥夺。如果劳动者没有实现劳动力价格,不仅是对劳动者人格的一种玷污,更是一种福利损失。
四、收入分配中的福利经济思想
马克思以大量笔墨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平等现象,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阶级福利水平普遍下降和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结论。工人福利水平下降源于“生产资本愈增加,劳动的分工和机器的应用范围也就愈益扩大。劳动分工和机器的应用范围愈扩大,工人们相互间的竞争也愈益增强,他们的工资也就愈益缩减了。”他认为,工人在劳动游离与补偿中工资下降导致福利水平下降;他对英国1848年间颁布的10小时工作日法令进行了利弊分析后得出结论,“资本家延长工作日时,可能付出较高的工资,但同时却降低了劳动的价值。”因劳动内涵量增加导致劳动者不能很好恢复体力,虽然资本家可能付出较高的工资,但从收入分配角度看却是不平等的。“在雇佣劳动制基础上要求平等工资或仅仅是公平工资,就犹如在奴隶制基础上要求自由一样。”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分析了劳动者福利水平下降的制度经济学根源:一是工资收入和劳动付出价值不平等;二是像被缚在石头上的普罗米修斯一样,工人被资本紧紧地锁在石头上;三是雇佣劳动使劳动者必然失去平等权力和真正自由,虽然资本家将采取更隐蔽的剥削手段(如延长劳动时间,表现的是劳动者收入的增加),但这些对于福利的增进都是虚拟的。
马克思收入分配中的福利思想还体现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但因为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所以劳动所得应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力属于社会一切成员。”这段论述告诉我们:区分“劳动有益”与否决定社会性质和生产关系;劳动所得要通过平等的分配方式分配给劳动者,但他没有指出如何才能做到平等分配。接着他又指出:“劳动的解放要求把劳动资料提高为整个社会的财产,并要求在公开分配劳动所得下集体调节全部劳动。”对这段话的批判反映出:他赞同只有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才能实行收入的公平分配。他界定了公平分配的两条标准:一是“属于一切社会成员”;二是“社会成员具有平等权力”。这反映出他收入分配均等化的思想。如何实现具体收入分配呢?他首先把劳动所得归结为社会总产品,即“集体劳动所得就是全部社会产品”,然后进行收入分配的各种扣除:
首先,对第一部类部分进行扣除。即“第一,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所需的费用。”第二,“用以扩大生产的附加部分”。“第三,为预防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用来保险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他指出,这种扣除是必要的,至于如何划定其比例,要根据生产资料和集体的力量按概率扣除。
其次,进入个人分配额之前再按第二部类部分进行扣除。即“第一,一般的不属于生产的管理费用。”“第二,作为共同满足需要的费用,如学校、保险机关等费用。”“第三,为丧失劳动力的劳动者设立的基金等,简言之,就是属于所谓官方济贫的费用。”社会总产品只有除去上述两类扣除,才能进行个人收入分配。社会总产品中体现着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上述这些扣除,有劳动者劳动价值的一部分,从劳动者获得的福利方面看,这些扣除中的一部分,除了一部分为其他社会成员谋福利外,一部分又间接回到劳动者手中,这也是“平等权力”的一种体现。马克思的以下思想对今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这个平等的权力,对于不同等的劳动是个不平等的权力。它不承认任何阶级的差别,因为每个人像所有其他的人一样都只不过是劳动者;但是他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种天然特权。根据其内容来看,它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从以上论述可得出结论:人,由于天赋和能力的差别,导致收入的不平等是平等的一种体现。
五、关于个人和社会选择的福利经济思想
福利经济学以对人和社会进行规范及设计为己任。社会选择是社会规范实现的前提,也是经济福利的内蕴之一。马克思的一生是从事人和社会规范设计的一生。“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他潜心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后为实现最合适的社会选择而对民众进行的一声有力的呼唤。《国际工人协会共同规章》中的“工人阶级的经济解放乃是一切政治运动都应该作为手段服从于它的伟大目标”则成为他对未来社会设计所进行的公共选择而实施的手段,这也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基本手段。此外,作为对未来社会设计的具体内容之一,《共产党宣言》曾提出: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生产结合起来,等等。”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主义制度提出的公共福利方面的最基本要求,从而可以看出他有着奉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应该成为“福利国家”的思想内蕴。从其“此外还存在一些永恒的真理,如自由、正义等,这些真理对于社会发展的一切阶段都是共同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个人选择是社会选择的基础,个人选择追求自由、正义是永恒的真理,人追求自由正义,不管是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都是追求个人福利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马克思一生花费了大量心血、精力与时间,推论和绘制了无产阶级如何通过社会暴力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经典蓝图。在他的著作中,充满人性关怀的福利经济思想十分清晰,那就是研究人和社会行为如何规范化。他对福利经济学的贡献在于他规划了人类的幸福和利益,他的一生,是为人类谋福利的一生。
上一篇:试析诚信是企业的立足之本
下一篇:试析金融企业会计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