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第三产业;价值;社会分工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产业结构划分内容的变化分析,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说明经济理论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第三产业的内容、层次等进行了阐述,指出第三产业同样是以人类劳动为实体,其劳动成果同样是、也只能是用于交换,因此,该产业大部分行业是价值创造的部门,其价值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传统行业对其的依赖程度。
深化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实践的迫切要求,也是理论本身的与时俱进品质使然。很长时期以来,理论界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其中,关于第三产业与价值创造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不能笼而统之地说第三产业是价值创造的主体或只是参与价值的分配,而应根据第三产业不同部门的不同作用进行具体分析。
一、传统经济学关于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依据
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伴随着人类社会商品经济活动的步伐迄今已经走过了近四百年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世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经过了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以19世纪30年代为界,之前属于古典市场经济阶段,之后被称作现代市场经济时期。与此相适应,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在理论E反映的经济学也就有了传统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区别。而且各自在研究方法、内容、范畴、政策主张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就构成国民经济体系的产业结构的划分来说,传统经济学将产业结构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认为社会财富是由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非物质生产部门不生产物质资料,自然也就不创造价值,只是参与了价值的分配。因而,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是社会总产品(值),即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值)的总和,它由各部门的产值汇总相加所得,非物质生产部门产值被排除在外。这是由当时的市场经济状况决定的。
古典市场经济是对数千年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的否定,是生产力进步和社会分工的产物,同时,又是分工在专业化、广泛化基础上发展有限性的结果。其显著特征是:(1)社会分工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社会生产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和生产社会化基础之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几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2)市场交换借助货币实现,交换关系发展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商品中介人的多边关系,即独立的商业资产阶级出现;(3)信用关系逐渐发展和扩大,纸币、期票、汇票、银行券和支票等逐渐代替金银成为一种独立的货币形态并作为资源配置必不可少的条件;(4)生产要素没有完全社会化,市场体系并不完全,资金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运输市场没有过渡到成熟形态,而且市场运行不稳定,尤其是金融市场仍受盲目自发势力支配;(5)国家的经济职能(宏观调控职能)还没有被认识到并提出来;(6)现代公司处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相应的市场经济法规仍需不断调整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险体系远末建立。
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5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伴随技术革命的步伐住各个方面发牛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就产业结构的变化来说,新必产业不断兴起,并逐步取代传统产业成为国经济的支柱和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现代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甚至近|三分之二来源于被传统经济学认为不创造价值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因此,传统经济学对产业结构的划分已经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新的产业理论便应运而生。
二、现代经济学关于三大产业的划分及其内容
众所周知,目前理沦界和世界各国在研究经济增长时,经常把围民经济分为三大类,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以便考察经济增长所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动。第一产、第二产业这两个术语最早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30年代以后,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在其《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术语。
后来,“第三产业”一词逐步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通常我们把一国围民经济的构成部分的基础产业——农业为第一产业,把工业和建筑业视为第二产业;而把第一、第二产以外的所有部门都归为第三产业。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也被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