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于当时的.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当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讨论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赋予“商品”、“劳动”等符合理代化特征的新内涵,可以对按要素分配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坚持、发展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没有冲突。
三、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区别和联系
中共十五大曾经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个“结合”,说明了两种分配方式之间的联系.同时要看到正是因为两个方面存在区别.才会产生需要结合的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理。按劳分配把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由于马克思当时设想的按劳分配是在生产资料的全社会占有和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实行的分配方式,所以不可能存在任何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分配个人消费品的权利,也就根本上排斥了按非劳动要素分配的方式。而按要素分配由非公有的要素所有权决定,因而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有着本质的区别。
有一种观点认为按要素分配包含了按劳分配,理由是各种要素参与分配,也包含了劳动要素,这是一种误解。劳动要素参与分配不能等同于按劳分配,因为劳动要素参与分配是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一个方面.按劳分配中的劳动却是唯一的分配依据。这和生产要素中包括劳动要素及其按要素分配显然不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中,一方面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并且公有制经济也有多种实现形式,有多种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因而不同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原则实现的状况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需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生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使按劳分配成为主要的分配方式,却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存,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外,按要素分配也成为合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按要素分配实际上是资源配置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要素资源所有者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因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总是努力把自己所拥有的要素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部门去,以期凭借要素所有权获得要素收益的最大化。如果没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资源配置失去利益的激励机制.市场经济也就不复存在了。
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虽然是本质不同的分配方式,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两者又是可以联系和结合的。联系和结合的前提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的长期共同发展。体现在分配方式上,就是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结合和依存。不难看到现实的经济关系中.个人的合法收入中既有按劳分配的收入.又有按要素分配的收入。即便公有制经济内部也不是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原因在于公有制经济的公有程度区别较大,存在集体经济、不同隶属关系的国有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等等,和完全意义上的全民所有制经济还有距离。各种利益关系交织在一起,客观上要求通过不同的分配方式得到利益的实现。
总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框架下实施的,按要素分配由要素所有权决定.而不是因为所有生产要素都创造了价值.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的源泉。分配方式只能服从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的结构,按要素分配不构成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按要素分配并不矛盾,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按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分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