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弱势群体关怀的强力保证
马克思创建科学劳动价值论,是在蒸汽机为标志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当时,科学技术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体力劳动仍居主要地位。一百余年后的今天,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产劳动已由体力劳动为主逐步转变为脑力劳动为主。“商品价值创造由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要对作为价值源泉的劳动形态和价值贡献要素进行研究,重在发展劳动价值论。深化研究作为价值源泉的劳动形态。需要注重对其中三种劳动形态进行具体分析。一是管理劳动。尤其是作为投资经营者或直接服务于企业主的管理劳动。这种劳动不仅与工人的体力劳动一样,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而且是创造高价值的劳动。二是智力劳动。以智力劳动为代表的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创造多倍的价值。这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已有所论述。三是物质生产过程之外的衍生性劳动。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日渐增大。要承认第三产业对价值创造的应有贡献,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阐明其与价值源泉的内在联系,承认其作为价值源泉之一的劳动形态的应有地位。
价值分配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在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承认在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和比较利益差别基础上形成的收入差距,这种差距是经济发展自身所允许并客观存在的,其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构成部分,因而是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的收入差距。目前,我国正在形成并建立和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按要素贡献大小进行分配的要素分配制度。
对于弱势群体而言,由于他们缺乏资金、技术、权力、能力和社会关系的优势.于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并且仅仅靠自己的力量很难摆脱劣势地位。一个社会如果能够为愿意努力的人改变自身经济地位上的弱势处境提供平等的机遇.就是公正的。发展劳动价值理论给我们关怀弱势群体提供了思路:一是教育;二是就业。
从学术界分析造成弱势群体的原因来看.除了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客观原因外.弱势群体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问题也是重要的因素。人的能力分成体能、技能、智能三种,体能以简单体力劳动为代表,技能以技术工人为代表.智能以高智力劳动的科学家、工程师为代表,三种不同能力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即社会获得的收益比例为1:10:100。就是说。一个智能劳动创造的财富。相当于一个体能劳动创造的财富的100倍。由于自身素质的相对低弱。与素质较高的人群相比,他们显然缺乏竞争力。只能从事一般性的简单劳动。而这些劳动创造的价值低,因而他们的所得也就很有限了。因此,对弱势群体的道德扶助和伦理关怀除了政府和社会要做的“输血”努力外。更重要的是增强主体自身的造血功能。也就是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竞争的技能和信心以及接受社会新事物、新观点、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通过投资教育培训、实践学习等,凝聚知识、技能、技术和智慧,把人力变为人力资源、人才资源。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非公有制经济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全部价值,尽管增加了企业主的利益。但同时也使国家得到了更多的积累。职工得到了更多的收入。非公有制经济所创造的全部价值包括劳动者工资、物化劳动转移、税收和剩余价值四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属于物化劳动转移的部分.延长了生产的产业链,等于为上游产品找到了市场,成为整个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和链条。二是活劳动部分创造了就业机会,对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活劳动部分从价值形态上可分为工人的工资和剩余价值两部分,工人的工资用于自身体力和脑力的恢复,保证了劳动者的生产和再生产,从而为就业创造了物质前提。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新增就业的主渠道。1992—2000年期间,非公有制经济新增就业4700万人,年均增长近600万人,缓僻了社会就业的压力。据统计,在2000年我国下岗职工再就业的360万人中,有250万人就业于非公有制经济.占就业总数的近70。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缓锵了我国的就业压力,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可为弱势群体关怀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