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劳动、资本的收入构成
根据萨伊和马克思的观点,我们认为,作为的主人——工人,也理应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的主人。大量事实表明,拥有少量公司财产所有权的职工比只领薪水的职工对公司更尽心尽力,更具有主人翁精神,因而,其收入结构也必须由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两部分组成对于有形资本的收入主要通过股份制改造或职工持股计划来实现。如美国的雇员持股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目前,我国已有少数几家公司实行了劳动与资本并存的收入结构,他们通过赋予职工名誉股份(虚拟)的方法,将职工的收益与企业利益结合起来。一方面,充分体现了职工当家做主的主人翁精神,为公司职工带上一副“银手铐”,使职工为获取预期收益尽职尽责;另一方面,这种虚拟股份若能转,又能保证职工离岗、退休后的收入来源,社会效果十分明显。
三、双因素收入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双因素收人结构下的劳动收人,是与劳动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社会必要时间直接挂钩的,其大小等于劳动生产率乘以必要劳动时间;而资本收入是与企业剩余利润,即税后利润直接挂钩的,它与企业的经营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它表现为“未分配利润的生产性财产为工人所拥有”。
1.双因素收入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意义
两种参与生产并获取收入的存在方式对经济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促进意义:
(1)对调整劳动者积极性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终身都应该有收入,即使他们在下岗失业、丧失劳动能力、年老退休时,仍能合法获得收入,这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同等重要的。此时,资本工人的角色就保证了职工的终身雇佣,这对于调动职工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生产是十分重要的条件,同时也可以免去很多由于不安全而造成的分心和低效率。
(2)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重要意义。增长的劳动报酬是一种商业费用,它进入公司生产产品的价格之中。累进的高劳动成本,意味着累进的高产品价格,这很有可能转化为通货膨胀及低成本国外竞争者的进入而产生的市场损失。而产品的增加和作为资本工人收入的增加并不会增加生产成本,因而不会增加产品价格,这对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十分有效的,同时对于防止通货膨胀(工资拉动型)也是十分有效的。
2.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总需求的角度来看,国民收入的大小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对外净出口有直接关系,即:
Y=C+I+G+△X
当职工收入由单一的劳动收入变为劳动收入+资本收入后,职工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增强了,从而也促进了投资增加和净出口增加。由此引起总供给、总需求曲线的变动,最终导致国民收入上升,具体表现为:
(1)双因素收入结构对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影响。
①当职工收入水平提高时,会引起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上升。因为低收入水平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高收入水平的边际消费倾向,因而会使总需求曲线AD。向右上方移动,由AD0变为AD1,见图1;
②由于产品价格的降低,使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增加,从而引起企业生产产量的增加,就业人数增加,从而使总供给曲线AS0向右下方移动,由AS0变为AS1,见图1。
·
由图1可知,正是双因素收入结构,使之AS。、AD0发生了相应的移动,从而使得国民收入在价格总水平并没有明显上升的情况下,由原来的均衡点Y0上升到Y1(Y1>Y0),同时也引起了国民收入总体水平的上升。
(2)双因素收入结构减少了政府的转移支付。
当职工拥有资本收入后,政府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的转移支付减少,而使得分配与效率之间的矛盾有所缓解。另外,在税收中,由于转移支付的减少,用于公共设施的基本建设投资就会增加,而政府支出的增大,意味着国民收入将以k倍来增加。因为Y=C+I+G+△X,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Y与△G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关系,即:△Y=k△G;k=1/(1-c)c-边际消费倾向,低收入者的c较大。
由此可见,当政府支出增加△G时,它能使国民收入增加k△G,具有加速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工业时代,双因素收入结构对于刺激经济增长,减少政府负担,保证社会稳定都具有其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