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构建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5


  论文摘要:随着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步伐的加快.四大国有银行发生了很大变化,银行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随着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改制和即将上市,银行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国有商业银行仍面临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制度的缺陷决定了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无法得到根本改善;银行经营机制特别是风险内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积存的大量不良资产尚未得到有效处置,潜在风险依然很大。
  构建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产权改革、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银行各项管理制度的改革及历史包袱的消化等诸多方面。
  
  论文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体系

  一、与西方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风险管理的体制性差异较大。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根本性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所需的法律体系以及市场调控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反观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国外银行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运作规范,具有完善的产权制度以及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些体制优势使得国外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

  2.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比较明显。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系统,其中包括:(1)风险甄别系统。用于分析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性程度。(2)风险报警系统。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3)风险决策系统。确立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4)风险避险系统。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或转移。(5)全程监控系统。对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监理和控制,并做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国外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安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而这一点正是国内商业银行的薄弱环节。当前,国内银行普遍存在着风险管理机制缺失的问题。

  3.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然而,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4.人为的行政性垄断导致银行运行的低效率和高风险。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导致了银行业竞争不充分,甚至是垄断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发达,企业融资需求主要还是通过间接融资来进行,这就使得银行的资产运作空间十分狭窄。而资产结构的单一化必然会导致银行的资产质量更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受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困难。

  5.产品单一,创新不足,盈利渠道狭窄,无风险盈利产品比例偏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是存贷利差,而中间业务、新业务等无风险盈利产品偏少、偏低,这样,就造成盈利越多,管理压力越大,管理成本越高,未来的风险越集中。

  二、如何构建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1.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权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所以,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离的现代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并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是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在国有银行改制过程中。应明确区分出资人的所有权与银行独立法人的财产权和经营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银行执行管理机构并分别赋予其真正意义上的权利和责任。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原则.重新梳理产品和业务流程,相应调整组织机构、部门、岗位和员工安排,建立真正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有利于一体化营销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体制,为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