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相比,中国经济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更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正确认识“新常态”对未来中国经济有着决定性意义,对金融的改革、金融生态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常态的界定
(一)新常态的内涵
“新常态”一词是近年才兴起的经济术语,最早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是对2008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政治状态步入“大调整”与“大过渡”的时期的一种概括性描述和预测。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新常态”被赋予新的含义。
“常态”意味着一定条件下的稳定均衡状态。新常态是指在新的发展阶段,出现的新机遇、新条件、新均衡等,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较长时期稳定存在的特征。理解“新常态”,将有助于理解中国经济的新形势,也有助于中国金融的改革和金融生态的改善。
(二)新常态经济的基本特征
1.经济增速新常态。新常态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过去GDP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一是因为外部国际经济增长开始进入下行通道;二是因为国内当前人口红利逐渐丧失和资本积累率下降双重因素导致的潜在增长率降低。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增长率会直接过渡到中速增长阶段,很难维持在5%以上的较高水平。中国的经济增速已经连续11个季度在7.5%的区间波动。我国“新常态”的意义不在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而是如何保持中高速的稳定、持续的增长。
2.经济结构新常态。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产业结构来看,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相较于发达国家的80%以上服务业占比来说,中国服务业前景还是相当广阔的,未来一段时间,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将是长期趋势。从GDP的结构来看,2012年消费对GDP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未来投资贡献率下降、消费贡献率上升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3.经济发展方式新常态。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强力投入。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将从过去的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一方面是改造老路,摒弃以往过度依赖于消耗资源能源的高强度投入的增长方式;另一方面是开启新路更多依靠人力资本集约投入、科技创新拉动,迈向质量提升型的发展新阶段。
经济新常态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环境与国内经济现状双重作用下的必然趋势,随之而来,金融生态环境也正发生着巨大的转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常态”对金融领域的影响远比对实体经济领域的影响更为复杂。
(一)金融市场风险加大,金融业进入换挡期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处于经济增速的换挡期,经济增速放缓必然导致中国金融业的风险增大,发展受阻,金融业也进入换挡期。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金融机构在发展业务与控制风险之间的会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来使得二者达到平衡,风险过大、盈利较少的业务大多被风险低、盈利高的业务所取代。在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换挡过程中,金融业面临更大风险管理压力。
以银行业为例,在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一方面,商业银行所偏爱的风险低、盈利高的行业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利润减少甚至亏损增加导致银行难以收回贷款,信贷增速也趋于下滑,给银行的业绩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不良贷款增加以及信贷的增速的放缓都是经济增速回落情况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增加的必然结果。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金融市场风险不是正在增大,而是已经增大,金融业的业绩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金融业也进入了换挡期。
(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金融生态环境改善
一方面,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市场的供求关系会发生改变,资金的流向也会随之发生改变,逐渐由附加值低的第一产业流向附加值高的第二、三产业。当现有的金融体系无法做出合理的资源分配时,就要求金融结构进行优化,通过完善金融体系、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为不同的产业部门提供更好的资金支持。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各个产业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这就促进了金融业态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经济结构的优化的过程中,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大多是高回报、高风险的产业,由于人们对新兴产业掌握的信息不完全,这就要求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机制要不断的完善。针对这种情况要加强对新兴产业的风险评估管理,同时还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为其提供多种投资渠道,研发新的金融工具,促进金融业更好发展。
(三)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推动金融创新
过去的金融发展观念实质上是一种顺周期发展观念,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实体经济规模和广义货币扩张的速度加快,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各类业务自然增长,行业规模呈扩张式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更多的表现是粗放式的扩张,不但加剧了宏观经济波动,而且由于流动性、违约和价格波动的三重风险的影响制约了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经济发展方式新常态的背景下,当前中国金融的发展,以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式发展亟待改变,金融业必须根据新阶段、新条件的要求,对过去不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战略进行全面调整,才能保证发展方向的科学性和持续性。也只有坚持金融服务的内涵式发展,重视金融创新,才能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新常态”下中国金融生态发展的建议
(一)切实推行全面风险管理
在金融风险不断加剧的趋势下,商业银行必须摒弃传统的单一、被动风险管理,切实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注重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和风险收益水平,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及流动性风险进行统一管理,优化风险组合,全面提升银行管理风险的能力。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业务结构
金融资源配置市场化、金融脱媒以及互联网金融都给银行业务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银行利差收缩、业务单一、渠道落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银行业务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商业银行应该加快构建多维度业务结构,保持各项业务的协调,注重盈利来源与渠道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抓住利率市场化的机遇,逐渐摆脱价格束缚,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产品,提高银行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快银行投行化、表外化进程,以适应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要求。更加注重高端投行业务、代理业务等中间业务发展,使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更多的依赖中间业务,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三)加快金融创新
我国的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正逐渐失去规模扩张的环境,继续走总量扩张的发展道路只会给银行的发展带来更多的风险。加快金融创新,提高风险量化管理技术。注重技术创新,在风险识别和计量的基础上对各类风险进行统筹管理。推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专业化进程,以最经济、最优化的手段来管理商业银行,摆脱粗放式管理陷阱。创新的意义在于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金融机构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导向进行各方面的业务创新。具体来说,加强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产品是金融业利润增长的源泉,也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金融机构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努力推出种类丰富、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提高产品差异化。
(四)重视发展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定位主要在“小微”层面,具有“海量交易笔数,小微单笔金额”的特征,具有普惠金融的特点和促进包容性增长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传统金融覆盖面的空白。从而,实现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共同发展和多层次金融体系的构建。互联网金融企业主要依靠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能够动态了解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计量客户的资信状况,有助于改善传统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风险控制能力,推出个性化金融产品。
参考文献:
[1]刘伟,我国经济增长及失衡的新变化和新特征[J].经济学动态,2014(3)
[2]李扬,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金融改革[J].经济学动态,2013(6)
[3]郭田勇,新常态下的经济政策与金融改革[J].甘肃金融,2014(12)
[4]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J].科学发展,2014(12)
[5]陆岷峰,新常态下中国金融生存对策[J].企业研究,2014(11)
[6]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