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际贸易遇到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笔者结合现代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对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和发展进行分析,从国际贸易的分类及统计指标出发,结合国际贸易形式整理出我国国际贸易面对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简要提出对策,为我国国际贸易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为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已初步建成,我国在世界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地位也逐渐提升,综合国力逐渐加强,但是受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等方面的制约,我国国际贸易可以发展的空间还有很大,本文将从国家贸易的分类及统计指标入手,对我国国际贸易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做进一步分析。
一、国际贸易分类及统计指标概述
(一)国际贸易的主要分类形式
1.按所站角度不同划分
对外贸易是站在一国的角度看国际贸易。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别的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的总称。有些国家如英国、日本又称之为海外贸易。传统的对外贸易由商品的进口和出口两部分构成,所以亦叫进出口贸易。
2.按商品流向进行划分
出口贸易:出口贸易是将本国生产或加工的商品运往他国市场销售。一国出口收入的全部金额为出口总额。进口贸易:将外国商品输入本国市场销售。一国进口所支出的全部金额为进口总额。过境贸易:凡A国经过C国向B国运送商品,对C国来说就是过境贸易。其具体细分包括直接过境贸易和间接过境贸易。直接过境贸易,即外国货物到达本国口岸后,在海关直接监管下,通过国内运输线从其它口岸离境,有时直接过境甚至不需卸货和转换运输工具,承办过境的国家一般要收取一定的费用。间接过境贸易,即指外国货物到达本国口岸后先存入海关保税仓库,没有经过任何加工改制,在从海关保税仓库运出国境的活动。过境地的特点通常是地理位置重要、资本市场发达、商业氛围浓。如香港、新加坡、澳门、台湾等。
(二)常用国际贸易统计指标
衡量国际贸易规模的指标主要是:国际贸易额:指世界各国出口贸易额的总和,也被称为国际贸易值。世界出口货物总额总是小于世界进口货物总额。因为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不包括保险费和运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国际贸易量:指用进出口商品的实物单位表示贸易规模的指标,剔除了价格变动等因素带来的虚假成分,它更能准确地反映一国的实际贸易情况。是用同一货币单位表示的一国对外贸易规模。各国一般都用本国货币表示,但为了便于国际比较,各国同时又用美元进行统计。
(三)对外贸易依存度概述
所谓对外贸易依存度,主要指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其主要用来反应国家国民经济对外发展的依赖程度以及本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又被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这就更能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所依赖的程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出口依存度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对外贸所依赖的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也就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四)国际贸易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始于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
15世纪末至16世纪的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开始了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2.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是以大机器工业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形成。这时期的国际分工形式基本上是以英国为中心的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对立下的“垂直式”的分工体系。
3.发展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第二次科技革命)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主要特征是:垂直分工: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垂直式”分工继续向深度与广度发展,分工的中心从英国一国变为一组国家。水平分工:工业国之间发展成一种“水平式”的工业部门间的分工。如英国:侧重钢铁生产;德国重化学工业;芬兰主要是木材加工。
4.深化阶段(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战后,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生产力的进步、跨国公司的兴起、殖民体系的瓦解,导致了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新特征。
二、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一)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快速发展势头,加速发展我国国际贸易,使我国今日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产品加工基地。现代服务贸易、物流贸易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以发达国家良好的经济氛围为背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方式,改善我国经济企业发展,推动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十分积极的影响。未来经济是技术型经济为主,鼓励创新经济的发展。金融的对外开放有利于向别国借鉴经验,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促进国内经济贸易发展。机遇与挑战往往并存,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随着能源安全问题日渐突出,国际政治局面动荡不安,我国贸易发展较世界贸易发展仍有很多不足与差距。
(二)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产生强劲推动作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除去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贸易增速有所下降,2010年至今,我国国际贸易呈现稳步增长趋势。
(三)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发展良好。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呈增长趋势,贸易规模扩大。其中,出口额与进口额稳步增长,出口规模扩大持续扩大。
三、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内部问题
(一)从出口产品的结构来看
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主要为劳动力高、污染高、耗能高、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从贸易总额上体现出的贸易利润,其实并没有数据反映上的占有优势。也就是说,我国虽然出口额大,但是我国通过贸易获得的利润较低。并没有数据反映的多,因为我国目前的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这也就是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层次偏低,盈利能力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总值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进入新世纪以来,加工贸易在出口的比例一直在一半以上。尽管近两年有所下降,但也处于接近一半水平。二是我国虽为制造大国,但是外企在国内制造业的作用也很大,近一半以上的产品均是由外资企业完成,我国只是做到简单装配作用。三是我国较其他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急需增加。虽然近几年有逐渐增长趋势,但较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很多是国外的核心部件运到国内进行组装来完成制造的。其核心部件的关键技术并不是我国的知识产权,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出口比例仍然很低。
(二)从我国产业结构理论和贸易机制来看
随着近几年国际贸易的发展,结合有关数据,可以发现如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偏向第三产业发展,其第三产业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而在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较低,虽然近几年有适当调整,但较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仍然比重较低,发展速度缓慢。
(三)我国国际贸易人才短缺
我国高校虽然设置国际贸易专业,但是我国仍然缺少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高校毕业生能留下从事本专业的人较少,坚持五年以上没有转行的人就更少,造成了我国国际贸易优秀人才严重短缺。
四、解决当前我国国际贸易现状的对策
首先,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建设。我国制造业需要在世界经济占有一席之地,需要增强自身自主研发技术,革新研发理念、加大自主研发扶持力度,将创新设计作为当前主要发展目标。提高我国核心技术出口比例,改变我国代工厂的现状,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变被动为主动;其次,加强第三产业结构。完善我国第三产业结构、优化我国国际贸易机制,有效提升我国第三产业在我国整体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最后,加大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在质量上,对我国国贸人才素质严格要求。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对外贸人才的素质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熟悉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
五、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
(一)努力保持国际贸易稳定协调增长
随着我国现代国际贸易领域的快速发展,一旦出现世界经济环境大起大落,必定对我国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为促使国际贸易稳定稳步增长,需要结合我国国际竞争力能力,加强国家外贸体系建设,完善外贸相关制度,如完善出口退税等财税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建立符合国际环境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加快与世界信息的互动交流;培养优秀的本土跨国公司,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要鼓励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创新性自主研发产品企业,增强国际核心竞争力。
(二)国际金融市场竞争激烈,中国出口高压发展
目前,国际经济政治瞬息万变。高就业难、政治斗争等为国际金融市场带来新一轮的考验。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救x市计划,旨在鼓励本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以制造大国著称,缺少核心知识产权的中国经济也面临新的考验,处于高压环境中的中国国际贸易,中国在出口中高端产品中将面临激烈的竞争。
(三)加快转变国际贸易增长方式
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外贸增长方式,正确处理规模、效益、质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将外贸增长重点转移到质量和自主研发上来。为转变增长方式创立优惠政策。结合国内外优秀品牌经验,坚定信心,发展本土特色品牌,让我国品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从而带动相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效应。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规范外贸经营秩序。贸易经营秩序的混乱是不利于国际贸易的长远发展的,经营秩序的混乱也会减少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应获取的利益。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能力,对企业合理安排进出口要做好引导。
(四)加强优秀国际贸易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