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教学实践和思考,提出了《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中的困难,并介绍了对这门课程教学所作的探索。期望能够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关键词:国际贸易地理;教学;特点;探索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国际交往迅速增多。在国际商业活动中,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国际商务人才?除了精通外国语言和贸易实务外,还必须对主要贸易国家的商业结构、市场分布、国民和文化等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一些国际贸易专业和涉外经济专业纷纷开设了《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国际贸易地理》是一门地理学和国际贸易学交叉的学科课程,这就决定了其特殊的地位—并不是一门主干课程,因此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困难,如学院管理部门、学生不够重视等。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是研究国际间商品与服务交换活动的学科。国际间的商品与服务的生产和交换,必须在一定的空间或地域上进行,因此,国际贸易地理就是研究世界上各国、各地区商品和服务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地理分布与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贸易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国际贸易学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地理学的分布、布局原理等为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方向、方法提供了依据。所以说,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贸易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此外,国际贸易地理还与不少学科有联系,如社会学、文化地理、历史、市场学、统计学、国际政治与关系学等。地图学也是研究国际贸易地理必备的工具性学科。学习《国际贸易地理》,能帮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了解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目前世界上国际贸易活动的地理方向及未来的趋势。对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应对未来的工作挑战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可以考虑将本课程设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二、《国际贸易地理》教学的困难
1.课程地位不高
正因为《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贸易学的分支学科课程,所以地位不高。在大部分高校或职校里,它都是选修课,有的学校只为专科生开设这门课程。此外课时也较少,在32学时至40学时之间。因此,学生不太重视这门课程,只是当成一门容易拿学分的课程来学习。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因而在第一堂课就要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重视这门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地理基础较差
本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地理知识基础普遍较薄弱,例如很多学生不知道马六甲海峡的位置。另外由于过去教学方式、教材编排和教学条件的种种局限性,只重视知识传授,不重视启发引导,只重视考试过关,不重视培养兴趣,导致很多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所以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回顾以前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比较清晰的地理概念,比如亚洲各国的相对位置、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海峡的位置等等。
3.教学条件要求较高
由于地理是比较直观的东西,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借助地图、照片以及录像,方能丰富课堂内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最好是在配备了多媒体的教室里上课。这就对学校的硬件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一些学校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三、《国际贸易地理》教学的探索
针对以上种种困难,在教学的实践中,笔者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和实践,总结出一些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探讨。
1.重视本课程教学
正因为本门课程地位不高,所以更需要教师重视教学工作,这是教师最重要的思想准备。其次,本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地理知识,学会并喜爱看地图,扩展视野,实际上是一个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机会。所以从以上两个方面来讲,需要教师重视起本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才可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多种辅助设施
绝大部分的国际贸易地理教材没有配备地图和照片,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印象,可在教学中使用地图册。学生人手一册,在讲一16一到相关的内容时就察看相关的地图。比如介绍世界陆地地形时就参看地图册里的世界地形那一页。这样运用地图册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会并喜爱看地图,增加地理知识。实践证明,运用地图册辅助教学是必要而且成功的。此外可以让学生动手画草图,比如画出直布罗陀海峡的位置,既练习了画图,又加深了对该海峡的印象,一举两得。
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放映录像和幻灯片。比如在介绍各国如日本概况时,可放映相关的专题片。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录像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更有吸引力。还可以制作教学幻灯片,在幻灯片中增加图片,也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笔者在介绍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在网上下载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来说明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触目惊心的图片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事实证明,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兴趣浓厚,对这门课程逐渐重视起来,加深了印象,教学效果也大大改进了。
3.引导学生思考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的,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大脑,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多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寻找答案。比如在介绍美国的经济和贸易状况之前,笔者让同学思考,美国的经济强盛与美国的地理环境有关系吗?很多学生从来没有想过这一问题,于是大家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这一问题,并给出了各自的答案。大家就各自的见解展开了讨论,笔者最后总结并进行了补充。经过这样一个开端,整堂课上学生都兴致勃勃,积极参与。又比如在介绍美国的农业时,笔者请同学思考为什么美国的农业是大农业,而中国的是小农业呢?有不少同学经过思考给出了正确的答案。不断地引导学生思考,既能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又能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学习效果较为理想。
4.紧扣当前问题
由于教材出版时间的局限性,有些内容和数据往往是三、四年之前,甚至更早。所以在备课时,应注意不断补充一些最新的资料。特别是对于这门学科而言,更应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活力。如在讲到当前如火如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运动时,笔者介绍了最近欧盟东扩的情况,以及对中国的不利和有利的影响,并预测了欧盟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外还介绍了东盟发展的新动向,即东亚的中、日、韩正积极地与东盟加强经济贸易方面的合作,希望能成立东亚经济共同体。在讲解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时,笔者告诉学生中国进口石油的60%是从马六甲海峡运输的,而由于海峡两边的印尼和马来西亚都是信仰伊斯兰教国家,一旦发生恐怖事件,海峡被控制,对于中国的经济打击将是巨大的,因此这个海峡至关重要。很多教材在介绍经济性特区时没有介绍硅谷,而硅谷恰恰就是最成功的科技型经济特区,已经成为了一个神话,所以笔者在互联网上搜索了许多相关信息,给学生介绍了硅谷的历史,硅谷的成功经验,从各个方面介绍了它的传奇和迷人之处。事实证明,学生非常感兴趣。
5.结合历史进程
时间与空间是相统一的。在不同时期,商品交换地域分布特点、范围、格局及商品结构都显示出不同特色。因此需要从时间与空间相统一的关系中研究国际贸易的地理问题。例如在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前,国际间的经贸往来仅存在于各洲内部及欧亚大陆内部,东方国家如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文明富庶的国家,让西欧人艳羡不已。
在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及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整个世界才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并且使西欧国家和北美国家成为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大西洋地区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中心。而二战以后,由于东亚奇迹的出现,亚太地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成为将来世界经济的中心地带。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国际贸易地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带给学生的是一个立体的思维。
6.关注环境问题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大类。在人类追逐利益的经贸活动中,付出自然环境破坏的惨痛代价,直接危害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年轻的学生应该具备一种认识:发展经济、发展贸易,不能以环境作为代价。作为教师,有责任加强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为了能让学生有深刻的认识,笔者在互联网上找到很多图片和例子来说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比如淮河的一次次重型污染以及长江源头的原始森林的枯竭,这些触目惊心的图片和事实让学生惊诧不已。此外笔者还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发展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不空喊口号,具体到每一人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真正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以上是笔者在国际贸易地理教学中进行的一些探讨,有不足之处,谨请提出讨论。
参考文献:
[l]潘燕.新、趣、广中显活力—《国际贸易地理》教学体会谈〔J〕.教育与职业,1998,8:14一巧.
[2]蒋珠燕.国际贸易地理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8,18(4):184一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