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伯空间及赛伯文化的现在与未来——虚拟实在的颠覆性(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拟实在,将拥有真实世界的所有基本组成部分。而且,如果在我们对自然现实世界的事情一无所知时,父母就把我们放到了赛伯空间的浸蕴环境中,并且训练我们只通过遥距操作来做每一件事情,那么,我们将赛伯空间当作首先给定的栖居地,而且再也不能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正常生活。结果,如果我们不是虚拟世界基础的设计者,也不知道虚拟世界的设计原理的话,我们就得发展一种基于这个未知虚拟世界的自然科学。我在我的书中这样写道:
让我们想象在一个国家里,每一个人都处在虚拟实在的网络结构中。他们打从娘胎里出来就身陷其中。他们被赛伯空间包围,并通过遥距操作维持生活。他们从没想象过生活会有任何不同。第一个像我们一样思考世界可选择性的人一定会被那里的大多数人耻笑,就如同柏拉图洞穴寓言里几个开悟的人。他们做饭或外出吃饭,商务旅行或旅游,进行科学研究,做哲学,看电影,读爱情、科幻小说,参加比赛,结婚或单身,有孩子或没孩子,变老,以及因交通事故、疾病或其它什么原因死去……同我们一样的生命循环。
因为他们完全被赛伯空间包围,做着每一件对生存和繁荣必要的事情,所以他们不知道在我们这样的人看来,他们所过的生活可以被看作是幻觉。他们没有办法知道这些,除非有人告知他们或出示确凿无疑的证据。否则,他们不得不等待他们的哲学家帮助他们通过理性论证这样一种可能性,从而延伸他们的思维。
更有趣的可能是,他们的科技可能导致他们发展下一层次的虚拟实在,从而给了他们思考他们所处的“实在世界”的本性的机会,正如我们现在所做的那样,可能连他们所问的问题也会同我们相似。
如果存在着这样一个自由王国,我们能否说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虚幻”的国度里?显然不能。因为如果你称他们虚幻,那就意味着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与他们的不一样。那么,接下来我就可以问:“你如何向我们证明这个所谓的虚幻世界不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也就是说,我们如何知道我们不是那浸蕴在虚拟世界中自以为是的居民呢?
为了把我们的境况和这种可能性分开,让我们假设虚拟世界的基本物理规律不同于我们的世界。假设他们的重力是我们真实世界的两倍。因此,虚拟世界中与我们真实世界分子结构一样的“物体”将加速,也就是说,物体自由落体加速度是真实世界的两倍,而且当我们试图举起它时,重量也是两倍。他们可以同时看到红外线和紫外线,而我们却不能。他们的科学根据他们的观察而推演重力规律的公式。由于两个界面协调得很好,他们能把真实世界中的事情遥控得有条不紊,并使他们的经济运作得很好。
从“外部”的观点得知这些之后,我们是否就能判断他们的科学家错了,而我们的科学家对了呢?当然不能。因为他们有充足的理由告诉我们,是我们的科学家错了。而且,根据他们的观点,他们没有做任何遥距操作,只是在正常地控制物理过程,实际上是我们,而不是他们在进行着遥距操作。如果我们告诉他们:“你们虚拟实在的技术设施造成了你们对世界面貌的歪曲。”他们会用同样的逻辑告诉我们,正是我们缺乏这种技术设施才使我们不能像他们那样看到事物真相。他们甚至会反过来嘲笑我们:“你们甚至不懂紫外线和红外线看起来到底像什么!”
当赛伯空间发展到遥距操作阶段,在任何意义上的赛伯文化,都能像真实世界中的传统文化一样,以相同的方式发展。因此,任何与传统文化相类似的事情都能在赛伯文化中应验,没有必要去讨论这样的环境中赛伯文化的每一种特殊模式。毕竟,如我在我的书中指出的,基本理论是简单的:在本体和功能意义上,眼罩与我们的肉眼是对等的,紧身服与我们的皮肤也是对等的,没有什么相关的因素使得自然世界真实而人工世界不真实。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与人类创造力的关系:一个世界是完全地给予我们的,但另一个世界却是我们自己创造、选择的。
5. 带来艺术创造力迸发的赛伯空间:无实际后果的游戏
如果我们只拥有虚拟世界的基础部分以服务于实践目的,虽然我们的整个经验构架已被重建了,虚拟世界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操作物理过程的有效工具。更使我们着迷的是虚拟实在的扩展部分。这部分虚拟实在将启发我们内在的艺术创造力,用我们自由的想象力建构出一个人造世界,与工具概念无涉。
这个扩展部分不具有与基础部分相同的本体论地位。首要的是,其中的虚拟物体在真实世界中没有基于物理因果性的对应物。在这个扩展部分,作为编程的结果,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虚拟物体。我们能感觉到有重量或没有重量的虚拟石头、能够随时消失的虚拟星星、发出音乐的虚拟风等等。我们能拥有与以前在现实世界中所见到的相似或迥然不同的虚拟动物,遇到行为完全由程序决定的虚拟“人类”,他们不是代理者,没有自我意识,也不能感觉或经验到任何事物。
因此,在这个扩展部分,事物既不与真实世界中的因果过程相关,也不能由外在的意识能动体发动。这是一个纯粹模拟的世界,或者一个终极的重建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中,赛伯空间是意义的海洋,而且它是如此深邃以至任何一个可以想象的艺术模式或娱乐文化都有机会从那里产生出来。
从逻辑的极限上的虚拟实在和赛伯空间的基础和扩展部分上,我们能看到赛伯文化的无限可能性。如果我们回到隐喻的表达方式,那我们简直就要看到一个新的“创世纪”了。
6.结语
我们终于明白,虚拟实在技术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不是制造工具的技术,而是制造整个经验世界的技术。但人们也许会问,既然是制造世界的技术,那不就是最大的客体技术吗?怎么能把它归为主体技术呢?原来,按照制造工具客体的方式是造不出整个经验世界的。虚拟实在技术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构建世界的感觉框架,而换了一个感觉框架得到的世界,是和自然世界在本体论上对等的。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哲学研究》2001年第6期发表的《虚拟实在与自然实在的本体论对等性》中有详细论证。
这样一来,虚拟实在技术与遗传工程一样首先涉及到的也是终极性的价值伦理问题。这里立即显现出来的有如下几个具有强烈冲击力的问题:我们是否应该选择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全方位地向虚拟实在推进?如果我们做了这样的选择,我们如何保证人类不会在过渡阶段由于分不清两个世界之间的界限而陷入全面的癫狂状态?如果我们真的自己创造了这样一个崭新的世界,我们的文明是向上飞跃了,还是向下堕落了?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创造了新的世界,就在多大程度上对这个新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负有责任。因此我们还要问:我们能否担当得起、如何担当这种责任?
当然,在这篇短文里,我们已没机会深入讨论这些问题了。只是我们必须牢记,如果某种技术能够被归入“主体技术”的范畴,我们就要即刻警惕它对整个文明基础的颠覆性了。
【参考资料】
Zettl, H. (1999). Sight, Sound, Motion: Applied Media Aesthetics (3rd.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Zhai, Philip (1998). Get Real: A Philosophical Adventure in Virtual Reality. New York/London: Rowman & Littlefield, pp.82-83.
翟振明 (2001): “虚拟实在与自然实在的本体论对等性”,《哲学研究》2001年6月。
让我们想象在一个国家里,每一个人都处在虚拟实在的网络结构中。他们打从娘胎里出来就身陷其中。他们被赛伯空间包围,并通过遥距操作维持生活。他们从没想象过生活会有任何不同。第一个像我们一样思考世界可选择性的人一定会被那里的大多数人耻笑,就如同柏拉图洞穴寓言里几个开悟的人。他们做饭或外出吃饭,商务旅行或旅游,进行科学研究,做哲学,看电影,读爱情、科幻小说,参加比赛,结婚或单身,有孩子或没孩子,变老,以及因交通事故、疾病或其它什么原因死去……同我们一样的生命循环。
因为他们完全被赛伯空间包围,做着每一件对生存和繁荣必要的事情,所以他们不知道在我们这样的人看来,他们所过的生活可以被看作是幻觉。他们没有办法知道这些,除非有人告知他们或出示确凿无疑的证据。否则,他们不得不等待他们的哲学家帮助他们通过理性论证这样一种可能性,从而延伸他们的思维。
更有趣的可能是,他们的科技可能导致他们发展下一层次的虚拟实在,从而给了他们思考他们所处的“实在世界”的本性的机会,正如我们现在所做的那样,可能连他们所问的问题也会同我们相似。
如果存在着这样一个自由王国,我们能否说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虚幻”的国度里?显然不能。因为如果你称他们虚幻,那就意味着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与他们的不一样。那么,接下来我就可以问:“你如何向我们证明这个所谓的虚幻世界不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也就是说,我们如何知道我们不是那浸蕴在虚拟世界中自以为是的居民呢?
为了把我们的境况和这种可能性分开,让我们假设虚拟世界的基本物理规律不同于我们的世界。假设他们的重力是我们真实世界的两倍。因此,虚拟世界中与我们真实世界分子结构一样的“物体”将加速,也就是说,物体自由落体加速度是真实世界的两倍,而且当我们试图举起它时,重量也是两倍。他们可以同时看到红外线和紫外线,而我们却不能。他们的科学根据他们的观察而推演重力规律的公式。由于两个界面协调得很好,他们能把真实世界中的事情遥控得有条不紊,并使他们的经济运作得很好。
从“外部”的观点得知这些之后,我们是否就能判断他们的科学家错了,而我们的科学家对了呢?当然不能。因为他们有充足的理由告诉我们,是我们的科学家错了。而且,根据他们的观点,他们没有做任何遥距操作,只是在正常地控制物理过程,实际上是我们,而不是他们在进行着遥距操作。如果我们告诉他们:“你们虚拟实在的技术设施造成了你们对世界面貌的歪曲。”他们会用同样的逻辑告诉我们,正是我们缺乏这种技术设施才使我们不能像他们那样看到事物真相。他们甚至会反过来嘲笑我们:“你们甚至不懂紫外线和红外线看起来到底像什么!”
当赛伯空间发展到遥距操作阶段,在任何意义上的赛伯文化,都能像真实世界中的传统文化一样,以相同的方式发展。因此,任何与传统文化相类似的事情都能在赛伯文化中应验,没有必要去讨论这样的环境中赛伯文化的每一种特殊模式。毕竟,如我在我的书中指出的,基本理论是简单的:在本体和功能意义上,眼罩与我们的肉眼是对等的,紧身服与我们的皮肤也是对等的,没有什么相关的因素使得自然世界真实而人工世界不真实。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与人类创造力的关系:一个世界是完全地给予我们的,但另一个世界却是我们自己创造、选择的。
5. 带来艺术创造力迸发的赛伯空间:无实际后果的游戏
如果我们只拥有虚拟世界的基础部分以服务于实践目的,虽然我们的整个经验构架已被重建了,虚拟世界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操作物理过程的有效工具。更使我们着迷的是虚拟实在的扩展部分。这部分虚拟实在将启发我们内在的艺术创造力,用我们自由的想象力建构出一个人造世界,与工具概念无涉。
这个扩展部分不具有与基础部分相同的本体论地位。首要的是,其中的虚拟物体在真实世界中没有基于物理因果性的对应物。在这个扩展部分,作为编程的结果,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虚拟物体。我们能感觉到有重量或没有重量的虚拟石头、能够随时消失的虚拟星星、发出音乐的虚拟风等等。我们能拥有与以前在现实世界中所见到的相似或迥然不同的虚拟动物,遇到行为完全由程序决定的虚拟“人类”,他们不是代理者,没有自我意识,也不能感觉或经验到任何事物。
因此,在这个扩展部分,事物既不与真实世界中的因果过程相关,也不能由外在的意识能动体发动。这是一个纯粹模拟的世界,或者一个终极的重建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中,赛伯空间是意义的海洋,而且它是如此深邃以至任何一个可以想象的艺术模式或娱乐文化都有机会从那里产生出来。
从逻辑的极限上的虚拟实在和赛伯空间的基础和扩展部分上,我们能看到赛伯文化的无限可能性。如果我们回到隐喻的表达方式,那我们简直就要看到一个新的“创世纪”了。
6.结语
我们终于明白,虚拟实在技术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不是制造工具的技术,而是制造整个经验世界的技术。但人们也许会问,既然是制造世界的技术,那不就是最大的客体技术吗?怎么能把它归为主体技术呢?原来,按照制造工具客体的方式是造不出整个经验世界的。虚拟实在技术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构建世界的感觉框架,而换了一个感觉框架得到的世界,是和自然世界在本体论上对等的。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哲学研究》2001年第6期发表的《虚拟实在与自然实在的本体论对等性》中有详细论证。
这样一来,虚拟实在技术与遗传工程一样首先涉及到的也是终极性的价值伦理问题。这里立即显现出来的有如下几个具有强烈冲击力的问题:我们是否应该选择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全方位地向虚拟实在推进?如果我们做了这样的选择,我们如何保证人类不会在过渡阶段由于分不清两个世界之间的界限而陷入全面的癫狂状态?如果我们真的自己创造了这样一个崭新的世界,我们的文明是向上飞跃了,还是向下堕落了?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创造了新的世界,就在多大程度上对这个新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负有责任。因此我们还要问:我们能否担当得起、如何担当这种责任?
当然,在这篇短文里,我们已没机会深入讨论这些问题了。只是我们必须牢记,如果某种技术能够被归入“主体技术”的范畴,我们就要即刻警惕它对整个文明基础的颠覆性了。
【参考资料】
Zettl, H. (1999). Sight, Sound, Motion: Applied Media Aesthetics (3rd.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Zhai, Philip (1998). Get Real: A Philosophical Adventure in Virtual Reality. New York/London: Rowman & Littlefield, pp.82-83.
翟振明 (2001): “虚拟实在与自然实在的本体论对等性”,《哲学研究》2001年6月。
下一篇:中世纪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