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谈认识结构的革命(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的问题相联系”。(注21)这在社会科学领域更为明显,除了少数学科外,多数的学科以人、人的社会、人的生存环境等等问题给出较合理的答案。也就是说,认识不限于人是什么、社会是什么、人在干什么的纯粹描述,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人(社会)能够做什么?该干什么?怎样干?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认识(研究)的对象的重心已不再是实在的原来“模样”,而是事件、问题的处理。为此人们通过数学或逻辑的方式构造模型,至于这个模型和实在是否一致,人们并不在意,人们关心的是这个模型给出的结论,通过这些结论的预示而采取合理的行动。在这样的时代,人们更加深刻的铭记马克思的教诲:“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注22)
注释:
(1)贝克莱的《人类认识原理》《海拉斯和费罗诺斯的对话》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写的(28岁以前)当主教是后来(20年后)的事,为了形象的比喻,我们把时间提前了。此外,开首“认识自己吧……表达了精神本性的绝对命令。”这句话引自黑格尔。“观察自然……”则出自费尔巴哈。
(2)我们简化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争论,实际上要复杂得多。如果要祥细介绍,不是这篇小文所及。在此我们仅用“感觉”比喻“认识”,读者当然知道,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唯心主义在人的认识和思维上下了功夫,而唯物主义却强调了认识对象的客观和对认识者的作用,“能动的方面”则让对方发展了。
(3)“存在”是一个使很多哲学家苦恼的概念,人们似乎很难给定一个清楚的定义,对它的哲学思考常令人困惑而又沮丧。自柏拉图以后,人们也就这样无休止的争论了几千年。
(4)《马恩选集》第1卷16页 人民出版社72年版
(5)实践和认识这两个概念非常密切,实践 ……当作有意识、有目的活动,本身包含着意识——凝结了的认识,而认识又把实践当作认识过程的一个环节。只有实践作为行为的概念,认识作为理论思维的概念,它们才是严格区分的。
(6)《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131页
(7)《马恩列斯论德国古典哲学》124页(引自马克思)
(8)同上
(9)《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20页
(10)《马恩全集》第20卷38---39页 恩格斯《反杜林论》
(11)《资本论》第1卷第二版的跋 XX11页 《马恩选集》第2卷104页 马克思的原话是: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1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20页
(13)《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194页
(14)海森伯《物理学和哲学》42页1981年版 商务印书馆 但是海森伯并不认为我们所描述的对象就是整个宇宙实在。他说:“人们可以说,人类的理解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是无限制的,但是,现有的科学概念总是只能涉及实在的有限部份,而其余尚没有理解的部分却是无限的。”(同上134页)。 在这一点,海森伯和爱因斯坦是相近的。他们都承认有认识论意义上的“自在之物”—即有待认识的对象物,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个“自在之物”通过人的认识转化为“为我之物”,爱因斯坦形象的比喻这个说法;他说,设想一只可怜的被完全压扁了的二维臭虫吧,假如这只臭虫也有思维,它的直觉不能感觉到三维,但它却能在数学的思维中“想象”三维,人就像这只可怜的二维思维动物一样,他的有限的感觉力无法直觉到四维,对于他来说,第四维只在数学上存在着。(见《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土重来286页
(15)《马恩选集》第1卷16页
(16)《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512页
(17)《马恩选集》第2卷103页
(18)《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513页
(19)同上页
(20)《资本论》第1卷第二版的跋XX11页
(21)W。海森伯《物理学与哲学》131页
(22)《马恩选集》第1卷19页
注释:
(1)贝克莱的《人类认识原理》《海拉斯和费罗诺斯的对话》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写的(28岁以前)当主教是后来(20年后)的事,为了形象的比喻,我们把时间提前了。此外,开首“认识自己吧……表达了精神本性的绝对命令。”这句话引自黑格尔。“观察自然……”则出自费尔巴哈。
(2)我们简化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争论,实际上要复杂得多。如果要祥细介绍,不是这篇小文所及。在此我们仅用“感觉”比喻“认识”,读者当然知道,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唯心主义在人的认识和思维上下了功夫,而唯物主义却强调了认识对象的客观和对认识者的作用,“能动的方面”则让对方发展了。
(3)“存在”是一个使很多哲学家苦恼的概念,人们似乎很难给定一个清楚的定义,对它的哲学思考常令人困惑而又沮丧。自柏拉图以后,人们也就这样无休止的争论了几千年。
(4)《马恩选集》第1卷16页 人民出版社72年版
(5)实践和认识这两个概念非常密切,实践 ……当作有意识、有目的活动,本身包含着意识——凝结了的认识,而认识又把实践当作认识过程的一个环节。只有实践作为行为的概念,认识作为理论思维的概念,它们才是严格区分的。
(6)《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131页
(7)《马恩列斯论德国古典哲学》124页(引自马克思)
(8)同上
(9)《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20页
(10)《马恩全集》第20卷38---39页 恩格斯《反杜林论》
(11)《资本论》第1卷第二版的跋 XX11页 《马恩选集》第2卷104页 马克思的原话是: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1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20页
(13)《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194页
(14)海森伯《物理学和哲学》42页1981年版 商务印书馆 但是海森伯并不认为我们所描述的对象就是整个宇宙实在。他说:“人们可以说,人类的理解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是无限制的,但是,现有的科学概念总是只能涉及实在的有限部份,而其余尚没有理解的部分却是无限的。”(同上134页)。 在这一点,海森伯和爱因斯坦是相近的。他们都承认有认识论意义上的“自在之物”—即有待认识的对象物,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个“自在之物”通过人的认识转化为“为我之物”,爱因斯坦形象的比喻这个说法;他说,设想一只可怜的被完全压扁了的二维臭虫吧,假如这只臭虫也有思维,它的直觉不能感觉到三维,但它却能在数学的思维中“想象”三维,人就像这只可怜的二维思维动物一样,他的有限的感觉力无法直觉到四维,对于他来说,第四维只在数学上存在着。(见《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土重来286页
(15)《马恩选集》第1卷16页
(16)《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512页
(17)《马恩选集》第2卷103页
(18)《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513页
(19)同上页
(20)《资本论》第1卷第二版的跋XX11页
(21)W。海森伯《物理学与哲学》131页
(22)《马恩选集》第1卷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