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德格尔哲学翻译的几个问题之我思(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祖”、“慈悲”、“金刚”等等。这类语词在汉语语言发展史上不胜枚举。
而自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以来,我们知道了情绪(Stimmungen)也是经验的重要内容,而且它作为各个文化的基本底蕴也可以成为哲学的基本概念,诸如“Sorge”,“Angst”以及其他。因而当我们用“烦”或“忧虑”等来译海德格尔的“Sorge”,用“畏”或“恐惧”来译“Angst”时,我们只是运用了一个现有的汉语表述;而若是我们用“烦忧”或“忧烦”、“畏恐”或“惧畏”来翻译它,我们就几乎是生造了一个汉语表述。这种译法的长处在于,它不会让人不了解这个生造词的基本含义以及它与相应的日常语词的密切联系,同时又可使人一见到这个新造的译名便知是海德格尔的特有概念,而不会完全沉入一般日常的理解。自然,这种作法必须巧妙方能为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
八、译名用日常语言还是用人工语言的问题
以上问题当然与日常语言还是人工语言的问题密切相关。哲学是否需要人士语言,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这里不去讨论。但从翻译实践史来看,人工语言无所不在,而且随着人们对它们的广泛运用,人工语言已逐渐转变为日常语言,前者与后者之间的界限也已模糊不清。如前面所列举的意译:“天主”、“神圣”、“真主”、“清真”、“佛祖”、“慈悲”、“金刚”,音译“佛陀”、“图腾”、“般若”、“逻各斯”、“隐德来希”、“埃多斯”,以及如此等等,均属此列。在海德格尔哲学的翻译方面,翻开当今的各个译本或论著,人造语词可以说是俯拾皆是:熊伟先生有“亲在”,张祥龙有“缘在”,陈嘉映有“葆真”,张汝伦有“统化”,孙周兴有“道示”,陈小文有“本有”,毛怡红有“无本”,还有其他等等,不一而足。海德格尔中译文中语词的生造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主张不使用人造语词的人会在“Ereignis”,“Sache”,“Dasein”这样的语词面前束手无策。
先以“Ereignis”为例。它在德文中本是日常语言:“发生的事件”。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也是在这个日常意义上使用此概念,它并不具有特别的哲学含义。但自三十年代以来,海德格尔开始赋予这个语词以特别的内涵,使它成为自己哲学的最中心概念。此时若沿用日常语言将它译成中文,就只译出了这个语词在海德格尔那里的一个含义,而且是最不重要的含义,就保人们将“逻各斯”译成“算计”一样。海德格尔的重要遗著《哲学文集》(Philosophische Beitrage)之副标题“Vom Ereignis”若译作“论事件”将会是一个糟糕的译法。
再看另一个重要的现象学概念“Sache”,它在原文中基本上是一个日常用语:“事情”或“主题”。因而那句为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所公认的现象学箴言“zur Sache selbst!”有的译作“面对实事本身!”,也有的译作“面对事情本身!”前者是人工语言,后者是日常语言。海德格尔的重要著述之一“Zur Sache des Denkens”也有相同命运:或是被译作《面向思的实事》,或是被译作《向于思的事情》,张庆熊甚至主张译作〈谈谈思想的问题》。我偏向于第一种译法,即主张采用虽不完全是,但仍算是人造语词的“实事”。当然在生造语词时要尽可能依据我在前面所建议过的;个原则来进行选择,使它既能标明其特殊的内涵,也能保持它与日常语言的渊源关系。“实事本身”或“实事”是一个较为成功的范例。然后,作为其扩展,“Sachverhat”(或“Sachlage”)则可对应地译作“实事状态”。目前已经可以看出,无论是德文的还是中文的“实事”概念,都已超出现象学的用语范围,成为“哲学本身”或“真理本身”的代名词。
九、附记:两个海德格尔翻译中的具体问题
哲学翻译中的错误与偏差是常见的事情,其中包括主观上可避免的和主观上不可避免的;前者指由不严格造成的疏漏,后者指因不理解而引起的误差;这里不再苛求,实际上也无法苛求,只要比较一下贺磷先生所译黑格尔《小逻辑》的几个版本便可知一二。如何对待自己的翻译与如何做人一样,全是译者个人凭自己良心与能力而论的事情,本无须他人置晓。但在海德格尔哲学翻译中的确有两个流传过广的错误,应当予以纠正,以免以讹传讹。
首先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现象学”概念的定义,原文为:
Der Ausdruck ’Phanomenologie’ ...charakterisiert nicht das sachhaltige Was der Gegenstande der philosophischen Forschung, sondern das Wie dieser.
中译本及许多中译文都译作:
“现象学”这个词……不描述哲学研究对象所包含事情的什么,而描述对象的“如何”。
这句话相当重要,因而也常被引用。但它实际上应当是指:
“现象学”这个表述……不描述哲学研究对象实事性的什么,而描述哲学研究的“如何”。
这里加引号的是关键所在,其他的更动只是建议,无关紧要。
另一处误译已超出海德格尔哲学的翻译问题范围而涉及荷尔德林的诗作《漫游》,但原文因由海德格尔所引方广为人知并广为人引,至少在中国学界是如此,故也属这里的问题范围。该句的德文原为:
Schwer verlaBt, was nahe dem Ursprung wohnet, den Ort.
中译本和其他许多中译文都译作:
终难离开,那依畔于本源近旁的地方。
这个翻译并不背离原义,但仍含语法错误,至少主语不明,被人为地撇去。此句建议译作:
居于本源近旁的东西,终难离开那场所(其本位)。
这里的译文是一种被译家称作“硬译”的做法,但原义已经基本得到表达,如何译出诗的韵味,还要留待方家指教,括号中的译文提供了一个可能的选择。
鉴于篇幅的限制,这里无法将海德格尔哲学翻译中的所有问题逐一列举——这应当是一本专著的任务——,而只能选择其中一些较为典型和关键的概念略加论述,试图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认为这里已经找到了一些规律,或者说,规则;虽然它们不能说是普遍有效的,却毕竟可以是部分有效的,就像语法规则那样,几乎没有无例外的,但它们仍然是规则。
我想,对于许多海德格尔读者来说,在没有翻译海德格尔之前,他们只知有海德格尔,有“存在”、“此在”、“超越”或者“本成”等等,却不知或不能判断其究竟为何。而在阅读了许多海德格尔中译本之后,他们仍然可能莫衷一是。但他们毕竟逐步地知道了各种各样的海德格尔和“海德格尔式”的概念,并且有权对那些错综复杂的翻译和解释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他们的认可与接受,正是海德格尔哲学各个中译名得以传承的主要前提。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在海德格尔哲学的翻译方面的确还是在进步着。也许我们还是应当说,即使在海德格尔这里,我们也还是先译,译出来再讨论吧!
而自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以来,我们知道了情绪(Stimmungen)也是经验的重要内容,而且它作为各个文化的基本底蕴也可以成为哲学的基本概念,诸如“Sorge”,“Angst”以及其他。因而当我们用“烦”或“忧虑”等来译海德格尔的“Sorge”,用“畏”或“恐惧”来译“Angst”时,我们只是运用了一个现有的汉语表述;而若是我们用“烦忧”或“忧烦”、“畏恐”或“惧畏”来翻译它,我们就几乎是生造了一个汉语表述。这种译法的长处在于,它不会让人不了解这个生造词的基本含义以及它与相应的日常语词的密切联系,同时又可使人一见到这个新造的译名便知是海德格尔的特有概念,而不会完全沉入一般日常的理解。自然,这种作法必须巧妙方能为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
八、译名用日常语言还是用人工语言的问题
以上问题当然与日常语言还是人工语言的问题密切相关。哲学是否需要人士语言,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这里不去讨论。但从翻译实践史来看,人工语言无所不在,而且随着人们对它们的广泛运用,人工语言已逐渐转变为日常语言,前者与后者之间的界限也已模糊不清。如前面所列举的意译:“天主”、“神圣”、“真主”、“清真”、“佛祖”、“慈悲”、“金刚”,音译“佛陀”、“图腾”、“般若”、“逻各斯”、“隐德来希”、“埃多斯”,以及如此等等,均属此列。在海德格尔哲学的翻译方面,翻开当今的各个译本或论著,人造语词可以说是俯拾皆是:熊伟先生有“亲在”,张祥龙有“缘在”,陈嘉映有“葆真”,张汝伦有“统化”,孙周兴有“道示”,陈小文有“本有”,毛怡红有“无本”,还有其他等等,不一而足。海德格尔中译文中语词的生造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主张不使用人造语词的人会在“Ereignis”,“Sache”,“Dasein”这样的语词面前束手无策。
先以“Ereignis”为例。它在德文中本是日常语言:“发生的事件”。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也是在这个日常意义上使用此概念,它并不具有特别的哲学含义。但自三十年代以来,海德格尔开始赋予这个语词以特别的内涵,使它成为自己哲学的最中心概念。此时若沿用日常语言将它译成中文,就只译出了这个语词在海德格尔那里的一个含义,而且是最不重要的含义,就保人们将“逻各斯”译成“算计”一样。海德格尔的重要遗著《哲学文集》(Philosophische Beitrage)之副标题“Vom Ereignis”若译作“论事件”将会是一个糟糕的译法。
再看另一个重要的现象学概念“Sache”,它在原文中基本上是一个日常用语:“事情”或“主题”。因而那句为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所公认的现象学箴言“zur Sache selbst!”有的译作“面对实事本身!”,也有的译作“面对事情本身!”前者是人工语言,后者是日常语言。海德格尔的重要著述之一“Zur Sache des Denkens”也有相同命运:或是被译作《面向思的实事》,或是被译作《向于思的事情》,张庆熊甚至主张译作〈谈谈思想的问题》。我偏向于第一种译法,即主张采用虽不完全是,但仍算是人造语词的“实事”。当然在生造语词时要尽可能依据我在前面所建议过的;个原则来进行选择,使它既能标明其特殊的内涵,也能保持它与日常语言的渊源关系。“实事本身”或“实事”是一个较为成功的范例。然后,作为其扩展,“Sachverhat”(或“Sachlage”)则可对应地译作“实事状态”。目前已经可以看出,无论是德文的还是中文的“实事”概念,都已超出现象学的用语范围,成为“哲学本身”或“真理本身”的代名词。
九、附记:两个海德格尔翻译中的具体问题
哲学翻译中的错误与偏差是常见的事情,其中包括主观上可避免的和主观上不可避免的;前者指由不严格造成的疏漏,后者指因不理解而引起的误差;这里不再苛求,实际上也无法苛求,只要比较一下贺磷先生所译黑格尔《小逻辑》的几个版本便可知一二。如何对待自己的翻译与如何做人一样,全是译者个人凭自己良心与能力而论的事情,本无须他人置晓。但在海德格尔哲学翻译中的确有两个流传过广的错误,应当予以纠正,以免以讹传讹。
首先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现象学”概念的定义,原文为:
Der Ausdruck ’Phanomenologie’ ...charakterisiert nicht das sachhaltige Was der Gegenstande der philosophischen Forschung, sondern das Wie dieser.
中译本及许多中译文都译作:
“现象学”这个词……不描述哲学研究对象所包含事情的什么,而描述对象的“如何”。
这句话相当重要,因而也常被引用。但它实际上应当是指:
“现象学”这个表述……不描述哲学研究对象实事性的什么,而描述哲学研究的“如何”。
这里加引号的是关键所在,其他的更动只是建议,无关紧要。
另一处误译已超出海德格尔哲学的翻译问题范围而涉及荷尔德林的诗作《漫游》,但原文因由海德格尔所引方广为人知并广为人引,至少在中国学界是如此,故也属这里的问题范围。该句的德文原为:
Schwer verlaBt, was nahe dem Ursprung wohnet, den Ort.
中译本和其他许多中译文都译作:
终难离开,那依畔于本源近旁的地方。
这个翻译并不背离原义,但仍含语法错误,至少主语不明,被人为地撇去。此句建议译作:
居于本源近旁的东西,终难离开那场所(其本位)。
这里的译文是一种被译家称作“硬译”的做法,但原义已经基本得到表达,如何译出诗的韵味,还要留待方家指教,括号中的译文提供了一个可能的选择。
鉴于篇幅的限制,这里无法将海德格尔哲学翻译中的所有问题逐一列举——这应当是一本专著的任务——,而只能选择其中一些较为典型和关键的概念略加论述,试图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认为这里已经找到了一些规律,或者说,规则;虽然它们不能说是普遍有效的,却毕竟可以是部分有效的,就像语法规则那样,几乎没有无例外的,但它们仍然是规则。
我想,对于许多海德格尔读者来说,在没有翻译海德格尔之前,他们只知有海德格尔,有“存在”、“此在”、“超越”或者“本成”等等,却不知或不能判断其究竟为何。而在阅读了许多海德格尔中译本之后,他们仍然可能莫衷一是。但他们毕竟逐步地知道了各种各样的海德格尔和“海德格尔式”的概念,并且有权对那些错综复杂的翻译和解释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他们的认可与接受,正是海德格尔哲学各个中译名得以传承的主要前提。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在海德格尔哲学的翻译方面的确还是在进步着。也许我们还是应当说,即使在海德格尔这里,我们也还是先译,译出来再讨论吧!

上一篇:哈伯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
下一篇:经验主义、实在论和因果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