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David F. Ford)是剑桥大学三一论钦定讲座教授,是英伦乃至西方世界非常活跃的神学家,现在被称为英国最著名的公共神学家之一。他的《自我与拯救:被改变的存在》(Self and Salvation: Being Transformed)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此书是剑桥大学出版社近年推出的重点学术书系“剑桥基督教教义研究”的一种,封底介绍称,“这是一本人们期待已久的书,为有关基督教拯救教义的论争做出了独到和重要的贡献”。这里录下一些笔记,希望引起中国基督教研究工作者和中国基督教神学家的关注,期待有心人深入探讨,推动中国基督教神学和宗教研究的发展。
福德生于1948年,青少年时代在都柏林度过。12岁丧父,较早就思考严肃问题,尤其是人生的意义,并早就开始接触基督教图书,特别是朋霍费尔的《伦理学》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在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古典学,毕业后在数家公司做访谈工作。因获得一项奖学金,他选择去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神学,他在那里遇见一群智力超群的神学家,尤其是其中的佼佼者麦金农(Donald MacKinnon, 1913-1994)。他在麦金农指导下撰写博士论文(有关卡尔·巴特)。1976年起,他在伯明翰大学神学系从教,直到1991年担任剑桥大学钦定三一论讲座教授。值得提到的是,福德还在耶鲁神学院和图宾根大学深造。在著述方面,除了《自我与拯救》之外,由他主编的教材《现当代神学家》备受欢迎,目前正在编撰第三版。虽说是学院神学家,福德也为普通基督徒读者写过一本“灵修”读物《生活的模样》(The Shape of Living,1997),涉及基督徒生活中的职业、性格、私密、纪律、闲暇、工作、丧亲丧友和赞美。他还在撰写接续《自我与拯救》的著作《神学智慧》(暂名)。除了和教会实践有广泛关联之外,福德还提倡宗教对话(在这方面,他的观点不同于国内已有译介的约翰·希克的观点)。从他发表在《基督教世纪》(Christian Century)杂志上的介绍当代英国神学的文章来看,他对当今英国的神学以及宗教研究了如指掌,对美国神学界也是非常熟悉。本文标题也是借用了其中的一篇文章的标题:Theological Wisdom, British Style。
一.复调的自我观
本书第一部分为“对话:莱维纳斯,云格尔,利科”。自我(self)是当代身份认同、危机和转变的核心关注焦点,福德希望,通过与莱维纳斯和利科这两位著名思想家的对话,发展出既是哲学的又是神学的对自我的理解。这确实一个艰难的探索旅程。福德自己对这些哲学家的研究历经20多年,他深知他们的著作不好理解。尽管他尽了最大努力来说清他们的思想,但还是怕一些读者没有耐心,建议读者先跳过第一部分,直接进入第二部分。但是他依然希望这些读者回头再读第一部分,因为,“费心与他们交遇是值得的”(页9)。这背后的信念是,基督信仰能够接受最深刻的哲学思想的拷问,而用一句“那是属人的智慧”将哲学撇之一边算不得坚定的信仰。
在进入艰深的哲学性对话之前,在第一章,福德以散文笔调和默想性的文字引出了“面向”(facing)主题,所援引的资源主要是对有关“脸”与“面向”的日常经验的描述,以及《圣经》和基督教诗学传统。关键的两节经文采自福德曾经深入疏解过的《哥林多后书》:
“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里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主的灵变成的。”(林后 3:18)
“那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上帝,已经照在我们心里,叫我们得知上帝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林后 4:6)
福德用“面”的语言来概括基督教:
面向的简单和复杂构成基督教的特点:被上帝照面,体现在基督的面上;转而在信心中面向耶稣基督;是面的共同体的成员;见到反映在创造中的、尤其是反映在每个人脸上的上帝的面,而所有的脸都在内心联系于基督之面的呈现;有着对每一张脸的温柔伦理;从来不声称对他人的高人一等的论断,至于上帝如何对待他们,满足于极大的不可知;拥有这样的愿景:在“荣上加荣”的基督的面前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宇宙范围的,既为基督徒,也为非基督徒带来无限的惊喜。(页25)
这样的阐明也是基于源远流长的传统,在本章结尾,福德抄录了来自但丁之前最伟大神学诗人圣艾弗冷(St Ephrem the Syrian)之《天堂颂歌》的第九首颂歌,长达132行 。
第一部分的二、三、四章则是与三位思想家莱维纳斯、云格尔和利科的对话,并让这几个思想家相互“对话”。福德特别解释了为什么选择莱维纳斯为对话者 ,作为犹太人和哲学家,莱维纳斯与两希传统的交遇不但时间长而且深入,对从古到今的有关自我和上帝的问题有着深入思考。他曾经历并深思了20世纪的一些最为恐怖的事件。他的深思触及与理解拯救相关的最为深刻的一些问题。对基督教神学来说,他还是最重要的“他者”——犹太教是基督教需要面对的极为重要的传统。他既是资源和启发的源泉,也是对基督教神学的考验,因为他对基督教有着强有力的批评,值得认真面对。此外,莱维纳斯在哲学中的作用也与福德的神学旨趣密切相关。作为现象学传统的代表人物,莱维纳斯曾尝试将胡塞尔的思想与犹太思想相结合,对现象学的这种穿越和超越非常重要,而且也是福德的旨趣。福德浸淫莱维纳斯的著述已有多年,在思想方式上已经深深刻上了莱维纳斯的印记。在随后讨论莱维纳斯的《总体性与无限性》和《存在之外或超越本质》中的几个元素——喜悦,责任,欲望——之后,福德引申出自己的复调自我观的第一个:乐于接纳的自我(a hospitable self)。
第三章从莱维纳斯反对偶像的观点出发(福德认为,莱维纳斯是20世纪反对偶像的先知),并“请出”云格尔(Eberhard Jüngel)与之“对话”,从中构建出复调自我观的第二个自我,即没有偶像的自我(a self without idols)。。莱维纳斯反对偶像的思考是与对西方思想传统和西方文明中的种种偶像崇拜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在他看来,巨大的偶像是那些已经被绝对化和变得自主的好能力(good capabilities),这些能力把实在拥入自己的轨迹,毫不顾及公正地对待他者的脸,把他者简约为“相同者”。福德特别讨论了莱维纳斯把神学本身视为偶像的思想,请出云格尔来“对话”,结果表明,两者在各自的思想中都有一个占据关键地位的“代替的自我”(substitutionary self),在云格尔那里是耶稣基督,在莱维纳斯那里则是每个负责任的“我”( I ),以此抵挡偶像崇拜的动力机制。但两者间依然有极大的张力,福德也因此尝试借助其他资源(利科和朋霍费尔)提出同时肯定两者的建设性提案。那就是第四章要初步处理的课题:敬拜的自我(a worshipping self)。
敬拜是基督徒生活的要件,没有偶像的自我必然对肯定性的敬拜提出了问题。为此,福德在第四章请出了另一位对话者:保罗·利科。福德认为,利科长期研读莱维纳斯,同时又推荐云格尔的神学,他的自我观对两者应该都是公允的。福德尝试发展利科哲学著作中有关自我的两个相互关联的主题:见证的中心地位;批判性的化用莱维纳斯的哲学。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探索,但结果是建设性的:在基督的面中的上帝的荣耀中敬拜,一个被改变的自我。
二.丰富多彩的神学写作
福德在“神学智慧:英国风格”一文中对他的师兄威廉斯(Rowan Williams) 做神学的风格非常赞赏。威廉斯把神学分成仪礼性的(引出思想和形象间的关联,以便显示说出的语言中最丰富的意义,唤起愿景的丰富性),传播性的(说服、建议和显明福音如何可以和多种多样的文化背景和谐相处),和批判性的(运用否定神学传统以及哲学神学和哲学方法)。福德认为,威廉斯的神学将三者融为一体,对英国神学影响深远。这样的神学还是中介化的神学,在威廉斯那里,这些中介包括祈祷,敬拜,圣餐礼,历史,哲学,细致的文本分析,灵性的和思想性的传记,对新教各派、罗马天主教和正教传统的神学家的评论,文学,音乐,伦理论争和政治论争,社会科学,多样的文体,与古今极为多种多样的对话者进行对话。这些观点为我们阅读《自我与拯救》的第二部分提供了门径。如果说第一部分主要是批判性的和哲学性的方式(第一章除外),第二部分“丰盛”(Flourishings)则显得精彩纷呈。
第五章“传达上帝的丰盛:歌唱的自我”主要评注《以弗所书》,用来见证在敬拜的团契中被改变的生命的品质。我看到,此章有两个亮点:对“歌唱的自我”所作的极富创意的阐发;以弗所人与政治。前者对于基督教音乐传统的神学意义提出了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辩护,几乎可以说是一种音乐神学(详见页121-129)。福德有力地说明,《以弗所书》中显明的教会大大有益于公民社会:这样的教会不必排斥任何人而维护人的尊严;其和好伦理直面宗教的、种族的、文化的和家政的问题;它提倡一系列与邻为友的美德;它鼓励教学相长;它倡导完全不同于暴力方法的优质沟通。倒过来看,这样一种面的共同体是否能在和平中茂盛,并对广泛的社会做出贡献,也可以是对政治体制的上好测试。
第六章“这样行:领圣餐的自我”涉及基督教实践中的圣餐礼。福德首先借助社会人类学对圣餐崇拜之广泛性和多样的评论,结合对《约翰福音》之“最后的晚餐”叙事的评论,阐发圣餐对于“自我与拯救”主题的重大意义。福德既关注这一实践所塑造的自我,更是引向信仰的核心所在——耶稣基督和他者。
在第七章“面向耶稣基督”起首,福德表明了自己所做的是什么样的尝试:“一种对自我与拯救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在学者、哲学家、神学家等人帮助下,探索圣经对耶稣基督的见证,而在同时,这种理解还重新把握,在当今,自我在基督里的转变”(页167)。在本章(以及第三章),我们逐步理解,福德何以被誉为著名“公共”神学家。在本章最后部分,他论述了“政治的耶稣”。在耶稣的政治学中,最高的实在是上帝和上帝国。他教导并实践以上帝为中心的转变方式,这种转变方式对于他的子民的主要特征来说,有着激进的后果。他的立场与当时以色列各派的主要政治取向都是冲突的(包括《死海古卷》表明的艾塞尼派)。这意味着耶稣的政治学与他被钉十字架直接有关。更为关键的后果是,他的教导和行动是对日常生活的构塑。根据《马太福音》6:43-8,以及登山宝训,在这样一位上帝面前,社会世界的主要维度——律法、财富、地位、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得到重新想象。第八章“十字架上的脸和敬拜上帝”着重于耶稣的死去的脸。福德依据福音书十字架叙事中提到的《诗篇》,探索旧约中的上帝的面这一主题。随后,耶稣的死去的脸被视为全新理解权力、责任、敬拜和上帝的关键。通过耶稣死去的脸,福德还重新理解了耶稣的复活。复活叙述的逻辑是:上帝行动;耶稣出现;门徒被改变。
第九和第十章通过20世纪的两位圣徒——里修的小德兰和朋霍费尔——来观察在基督的面前被改变的是什么样的自我。在对两位圣徒的生平和著述的分析性描述中,前八章发展的思想骨架增添了血肉,同时也是一种验证。
最后一章“盛宴”又回归到第一章的散文笔法。第一章的喻象是“脸”,这一章则是在圣经中有着丰富内涵的“盛宴”。“经由盛宴来看待的拯救建议出一种自我的末世论”。各节的标题为:“圣徒的喜乐”,“盛宴的美学”,“盛宴的伦理学”,“盛宴的形而上学”,“盛宴的解释学”,“盛宴的灵性学”。
全书的终结处,是当代爱尔兰诗人Michael O’Siadhail的两半行诗:
A Love Supreme.
Embraceable You.
(David F. Ford,Self and Salvation: Being Transformed)
,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