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邓小平的国家安全战略思想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国家安全;战略思想
【论文摘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邓小平从国家长远根本利益出发,以宽广眼界和敏锐的洞察力审视国家安全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论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国家安全战略思想。
邓小平作为当代世界杰出的战略家,从国家长远根本利益出发,以宽广眼界和敏锐的洞察力审视国家安全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论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国家安全战略思想,我们在冷战后,应对来自安全方面的各种严峻挑战,制定正确的国家安全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一、邓小平国家安全战略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邓小平以一个无产阶级国际战略家的伟大气魄和锐利眼光,高屋建瓴、洞察全球,冷静地分析和判断世界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认为当今世界,一方面,总的趋势是由对抗走向缓和,这是由于新技术革命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使世界经济政治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成为全球的核心问题。
因此,邓小平在1985年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问题,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1](P105)邓小平在做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的基础上,一方面,认识到我们可以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抓住新科技革命提供的历史契机发展经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为维护我国安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指出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我国的安全环境仍然存在着诸多新的不利因素,如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宗教纠纷、不公正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西方敌对势力继续对我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所有这些,都为维护我国安全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基于上述认识,邓小平立足我国的实际,准确把握时时代主题变换,抓住历史机遇,勇敢迎接挑战,提出了维护我国安全的新途径和新策略,形成了独特的、比较系统的国家安全战略思想,实现了我国安全战略的根本转变。
二、邓小平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1.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主权是国家安全的本质和最高准则。国家利益是一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种利益的总称,它同国家主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作为大国要生存和发展,要有安全的国际环境,首先必须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主权。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为了维护我国的安全,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最高准则是国家利益和国家主权,社会制度不应成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障碍。他提出中国观察国家关系问题不是看社会制度,而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始终是我们处理国际问题的出发点。任何国家都不能损害国家利益和主权,中国人民有自己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把损害国家利益和尊严看作最大耻辱。为此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他坚持“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P212)认为制定“一国两制”的战略方针,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利益和国家主权。针对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采取多种手段给中国安全造成的威胁,邓小平严正指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始终要放在第一位,这一点我们比过去更清楚了。” [1](P348)任何干涉我国内政,损害我国主权的行为必将遭到中国人民的严厉谴责。邓小平告诫国人:“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真正说起来,国权比人权重要得多。” [1](P345)
2.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是实现国家安全的正确途径。邓小平始终坚持通过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来维护国家安全,认为“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 [1](P356)因此,我们必须善于“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1](P375)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已更多地经由日益统一的世界市场,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以非战争的手段控制和奴役他国。如何确保经济发展,切实维护经济安全,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国家战略关注的焦点。
就中国而言,也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才能切实得到改善,国内各种矛盾才能及时化解,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巩固,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进一步推进。而且,经济发展了,“国力大大增强,再搞点原子能、导弹、更新一些装备”,[1](P99)国防也才能更稳固,世界反霸力量才会更强大,国际和平才能更可靠,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都是有利的。”因此,国家安全能否落实,从根本上取决于自身的经济发展及其实力的增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 [1](P265)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同志深入研究了初级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地主张“要发展生产力,就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思想要更加解放一些,改革开放的步伐要走得更快一些。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 [1](P375)并不止一次地指出“右的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1](P375)必须对“左”的干扰保持清醒的认识。
任何国家都生存在一定的国际环境中,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是国家安全必需的外部条件。为使我国的生存和发展有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邓小平提出:首先,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积极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其次,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正是由于我们坚持了独立自主的方针政策,不仅真正改善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而且实现了同发达国家的正常关系,为我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外部安全环境。
再次,力争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针对一些地区性或国际性的争端,邓小平认为如果这些争端如果不能加以妥善解决,就会危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此,他提出了“一国两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解决国际争端的战略构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国成功收回了香港和澳门,并逐步解决了同周边国家和世界其它国家争端的问题。
3.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和现代化的国防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多次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没有必要武装力量就不能保证国家安全。新中国的历史一再证明,无论是抵御外部敌人的侵略,还是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安定,军队和国防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继续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进行,军队和国防地位更为重要。邓小平指出:“我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肩负着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保卫四化建设的光荣使命,因此,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他同时又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 [2](P395)这些论述明确指出了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上一篇:论贾谊的政治哲学
下一篇:谈礼的内在论与外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