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在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运用(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二) 儒家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有助于坚持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
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追求,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巨大影响。孔子提出君子“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目标,有人统计,《论语》中论及“君子”有107处。[3]孟子不仅继承孔子“君子”思想,而且提出了比君子更高一筹的“大丈夫”,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4]儒家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与我们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有相通之处。儒家思想家们站在本阶级的立场上提出的教育目标的内容固然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其培养道德高尚的人才的思想无疑是可取的。中国教育方针提出培养人才应坚持的“四有”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有道德”。儒家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还对我们有教育方法的启示,我们要善于发现,树立品德高尚的榜样,使培养目标具体化,用现实生活中的高尚人格给学生以教育,给学生以鼓舞,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
(三) 儒家“仁爱”思想有助于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德育原则
儒家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仁”,它是由孔子最先提出的。[5]“仁”既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仁的含义比较广泛,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爱人”,就是要关心、爱护他人。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都是提倡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儒家的“仁爱”思想在高校德育中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在高校,德育的对象是青年学生,他们和德育工作者一样,具有完全平等的地位。理所应当把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作为德育的重要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受教育者,靠真理去说服学生,靠情感去打动学生,靠示范去带动学生,切勿以势凌人,以权压人,以利诱人。不仅要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做工作,还要站在被教育者的角度想问题,不是简单地完成任务,而是要实实在在地给受教育者予以帮助、指导,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四) 儒家人文思想中众多的道德条目有助于高校推动道德教育的具体化
儒家进行道德教育,设计了一整套道德规范,并用道德条目表现出来。这些条目有:仁、义、礼、忠、恕、孝、悌、勇、宽、信、敏、惠、友、敬、慈、爱、温、良、恭、俭、让等20多个道德条目,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这些条目都有丰富的内涵。用于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儒家所设计的这些道德规范,是对当时人们行为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的概括,其道德条目和内容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不可能完全适合今天的情况,但其中许多条目,如礼、忠、信、敬、爱等,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完全可以继承。儒家用明确、具体、系统的道德条目进行道德教育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高校德育存在的一个不足是教育内容过于空泛,缺乏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要求不够明确、具体,易于流于形式。对学生的评价过多注重其口头表达,而缺乏对其行为的具体考察,以致于一部分学生说一套,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成为“两面人”。因此,我们应该设计出一套适合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规范,并落实到大学生的行为上。
(五) 儒家丰富的道德教育方法有助于高校推进道德教育方法的不断完善
道德品质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内容,而且与教育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儒家先哲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财富。归纳起来,其主要方法有:(1)采用启发式方法,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钻研教育内容。子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2)重视环境陶冶,要求教育者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受教育者能够健康成长。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3)寓道德教育于知识教育、礼乐教育于日常行为教育之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4)实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实施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因材施教的许多事例,如问孝、问仁等。这些方法与今天高校德育方法有许多一致的地方,继承和发扬这些方法可以使我们推动大学生德育工作方法的不断完善。
(六) 儒家严于律己的自我修身思想有助于大学生促进自身心性的提炼升华
儒家非常重视受教育者进行自我修养,并为此设计了一套有效的修养方法。[6]主要有:(1)提倡学思并重,主张学习、继承前人道德,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化为自己的品质。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2)注重反省内求,通过反思领悟道理,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自身求取善良美德的本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孔子教育学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学生曾参则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3)奉行积善成德,言行一致,即通过学习和实践优良品德,实现扬善除恶,进入更加高尚的道德境地。孔子主张在道德教育上必须“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治长》)。(4)主张慎言力行,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子曰: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君子欲呐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5)要求择善而从,具有“慎独”的道德自觉性。孔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儒家自我修养的思想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汲取。在高校德育中,我们比较重视传道式教育,而对自我修养重视不够,这不能不说是德育存在的一个缺陷。大学生都受过一定的道德教育,都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都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启发其进行自我道德修养不仅必要而且可以实现。
(七) 儒家言传身教的率先垂范思想有助于高校大力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儒家不仅重视道德教育和个人的自我修养,而且提出了一整套身教示范的思想。[7]孔子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孟子也指出:“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孟子·万章上》)荀子提出“师以身为正仪”(《荀子·修身》),将师长的身教示范作用鲜明地突出出来。儒家身教示范虽多针对统治者而言,但其提倡身教示范的思想对教育者无疑是有益的,值得我们汲取。高校德育工作者,是教师队伍的一部分,是为人师者。由于德育的特殊性,德育教师的自身品德要求无疑要比其他教师高。德育教师不仅要作经师,更要做人师。所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要从政策上、社会舆论上、培养教育上及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做工作。德育工作者自己一定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加强自身世界观的改造,用自己的行动为大学生作出表率。
参考文献:
[1]陈代勇.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D].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徐克谦.先秦儒学及其现代阐释[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杨润根.发现论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杨伯峻.孟子译注(上、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朱熹.朱子四书语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樊建武.从与现代教育的冲突与融合看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德育传统的现代价值[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7]杨清荣.儒家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