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说自己想说的话,有独辟蹊径之志,存创立学派之想,那么中国哲学的再度繁荣也就为时不远了。


注:

(1)日本哲学家西周在《百一新论》(1874年)中首次使用了“哲学”一词翻译Philosophy,之后日本学术界迅速流行。可能过了25年左右,才渐渐影响到中国。在江南制造局译书馆(当时是最大的译书机构)1899年印行的《东西学书录》上,哲学类译著尚用“理学”之名,到1904年印的《译书经眼录》才改为“哲理”类。文廷式是当时与日本学术界交往较深的人物之一,他写于1900年前后的《纯常子枝语》一书有四、五处探讨及哲学的译名问题,所据皆为日人著作。大约在1902——1905年间,围绕学术分类和学堂章程等,就哲学概念的合法性问题,在保守的文化大员和开放的知识人之间曾有过种种辩论,背景均与日本学术界有关。

(2)大约有三种不同的基点和叙述模式:一是长期居于权威地位的官方话语,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作为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主线,围绕这一核心来选取材料,展开讨论。二是以西方哲学的进入和影响作为基本的线索,用西哲的范式和观念系统来清理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所走过的道路。三是较具本位色彩的表达,强调“中国的”哲学,而努力追求一种历史的延续感,把传统的资源及其现代转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而叙事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当前哲学界的三拨人马(马哲、西哲、中哲)基本上是各执一端,按照自己熟悉的套路和运作惯性来描述百年中国哲学的历程,所以讲的内容往往有很大的不同。

(3)十多年前,我曾提出过“四大哲人”之说,即认为熊十力、金岳霖、冯友兰、贺麟是三四十年代自创体系的中国哲学家当中最为杰出的代表(见《熊十力与中国现代哲学》一文,载《东西方文化评论》,深圳大学学报1987年增刊)。现在看来,遗漏掉张东荪是很大的缺憾,应该说有“五大哲人”,而不仅仅是四位。在编选《百年中国哲学经典》(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时,我们已将张氏补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M].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1989.
[2]景海峰.清末经学的解体和儒学形态的现代转换[J].孔子研究,2000,(3).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6.影印本下册.532.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重印本.72 .
[5]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第三册.560 .
[6]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M].佛雏校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
[7]冯友兰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549-550.
[8]杜维明.百年中国哲学经典序[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
[9]汤一介.张东荪知识论研究序[M].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
[10]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北京:三联书店,1989 .25.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