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实践观的新发展(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同“猫论”一样,“摸着石头过河”也是实践标准的生动体现。“摸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农村改革一炮打响,家庭联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进,农村经济形势喜人。改革开始向城市推进,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远比农村改革要复杂困难得多,又无现成模式供参考,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中国的改革之所以伟大,因为它是一种没有先例的尝试。正是因为没有先例,邓小平鼓励大胆试,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表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年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在邓小平的支持下,深沪股市没有被争论扼杀于摇篮之中,并在十年间走完了发达国家股市一百年的历程。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胆子要大一些。邓小平对广东的殷切之情体现在字里行间。当时小平鼓励深圳的同志,对闲言碎语不要怕,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做事情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我都不敢说这个话。搞改革开放,没有一点闯劲不行。他说:搞改革开放,办经济特区,一开始就有人反对。要允许看嘛!现在已经不是允许看的问题了,而是要大胆地闯。邓小平说,现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验一天比一天丰富;在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中,不搞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允许看,比强制好得多。
四、把实践的内容深化、发展为“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也曾讲过,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但这一正确思想并没有在以后的实践中巩固起来,党的注意力过分地集中到了建立和保护理想中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问题上,而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认真地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分析现实的情况,十分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任务,狠抓不放。邓小平的贡献不仅在于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一般哲学命题和基本原则,他的贡献还在于将这一原理具体化、现实化。邓小平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认识论领域的实践标准,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的生产力标准,再到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形成了系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实践一定能鉴别认识的真理性。邓小平指出:“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和‘两个凡是’的争论,已经比较明确地解决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问题,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他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一个重要环节,纳入党的思想路线。他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倡导并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我们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路线的保证。邓小平重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把它纳入党的思想路线之中,强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理论,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邓小平将这一原理具体化、现实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先后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邓小平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三个有利于”的实践标准中,生产力标准内容更全面、丰富、具体,更具有操作性,适用范围更广泛。它着眼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把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真善美的有机统一。真理是实践过程中主体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价值是实践过程中客观事物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具有目的性即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延伸和具体化,使其由抽象走向具体。
注释: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373.
上一篇:《周易》与南宋功利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