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认识论发展的新路向——论信息化对人类传统认识方式的改变(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4.人类实践方式的改变

    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在传统意义上,认识是观念性的活动,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在信息化社会中,认识主体和客体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必然带来实践活动的巨大变革。实践渐渐远离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代之以复杂信息的处理过程。信息构成了人们实践的对象。

    信息化社会中的实践作为认识的来源,内涵和外延都已扩大。有人提出“虚拟实践”的概念,首先,引出了一个问题,即实践的客观性问题。传统的实践是主体有目的地改造外部世界的感性活动,外部世界是客观地呈现在主体面前等待改造的。信息化社会中的外部世界大部分被信息化处理,变成了高度符号化的信息,因此这种实践的客观性取决于对外部世界进行信息化处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其次,实践的客观性取决于主体的囚素,诸如主体的道德因素和技术熟练程度等。虚拟空间的主体一切都符号化,个体实践是跨时空的。相较于现实世界更广阔的虚拟世界并不是虚假的,实践的客观性取决于认识主体的道德因素。幻化的主体缺少了他人的道德注视,容易为所欲为。道德的外在约束似乎鞭长莫及,主体自身的道德内在约束尤显重要。最后,虚拟实践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实践。

    三、哲学认识论研究的新路向

    传统认识论在宏观上仍不失为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但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视域中,微观层面的变革势在必行。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哲学认识论思维模式的改革,现实地造成了哲学认识论在研究主题、方法、视野和目的上的新路向。

    首先,哲学是其所处时代精神的精华,认识论研究需要紧密关注现当代科学发展的状况。信息化影响日盛,人的认识界定的变迁,把人类认识简单化为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人类个体的认识活动应同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公共视阂中的人类认识才是信息社会认识论研究的主题。其次,认识论的研究要勇于突破传统主客二元对立的研究方法,主客之分是认识论研究的基础,但主客的区分不等于主客的对立,在认识论的研究中要更多关注客体的主动性和主体的客体化问题。再次,应树立全球化的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世界历史视野。自资本主义开辟世界历史以来,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更为迅速地将人们的认识问题融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为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强调信息化社会认知中的世界历史视野,为有效地改造世界提供有力的工具。最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般强调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得改造世界的目的较之以往更为迫切。在当代社会中,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得虚拟实践成为可能,这样认识实践的目的便能够在虚拟实践中得到呈现。因此,认识的实践目的更为突出、更为迅捷。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