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论文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论文摘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诞生起,就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坚持马克思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锐意进取,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中,都有一些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推向更大的胜利。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正式诞生,在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科学社会主义都是在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伴随下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
1 与时俱进贯穿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中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始终如一地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和创新。恩格斯曾经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的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中,曾经不止一次的对自己原有的理论观点、经验、结论进行客观的补充和完善,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升到更新的水平。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毛泽东同志曾讲到过:“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与新的情况的变化”。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是马克思主义者”。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讲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讲到:“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从这些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这里,可以看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正在闪耀着伟大的光芒。
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两个发现”和“两个必然”19世纪前半期,德国意识形态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在现存的一切理论都同当时的经济政治状况不适应,批判资本主义只流于空想的肤浅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写作《德
意志意识形态》的,在这篇文章里历史性地提出了“两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把唯物论带进人类的社会历史中,结束了“半截子”唯物主义;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置身于工人运动中,展开了巨大的理论研究工作。他们于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是“两大发现”的另一个伟大发现,该理论的创立“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的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848年2月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它科学的宣告:由于资本主义自身具有的不可调和矛盾运动,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两个必然”,在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指导理论的形势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带来了新的指导思想,这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诠释。
2.2列宁的“一国胜利说”和新经济政策19世纪中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当时的客观实际,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革命导师列宁深刻分析了当时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所处时代的具体形势,科学地提出了符合俄国国情的“一国胜利说”的正确理论。1916年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强调“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马克思在《反杜林论》中曾经讲到:“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要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马克思曾经设想,社会主义要完全消除商品生产,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开始实行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列宁渐渐意识到:在当时俄国这样的小农国家里要按照共产主义的原则进行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没有从本国国情的历史现实中分析,于是列宁与时俱进地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商品货币关系的恢复来发展经济,并取得可喜的效果。
2.3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开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发展。最初,我们年轻的党盲目学习俄国,结果接连遭到失败。毛泽东同志深刻的认识到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开天辟地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毛泽东同志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中国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探索怎样从新民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毛泽东同志从中国时代特征出发,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真知灼见,与时俱进,创造性的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2.4邓小平的“两个搞清楚”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同志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宽广视角观察世界,对国内外形势进行高屋建瓴地分析和判断,做出反映时代先声的科学论断。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邓小平同志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肯定了真理标准讨论的重大意义,阐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并重新确立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社会主义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国内经济发展处于低速运行的状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与时俱进。1992年1月至2月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就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简称《南巡讲话》)。其核心思想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抓住有利时机,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同志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想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发展,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5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在曲折中前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江泽民同志继往开来,勇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上”。江泽民同志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对这个历史性课题作了准确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2.6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同志在进入新世纪的伟大时刻,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当前一项主要工作任务,我们一定要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认真落实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更大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上一篇:谈马克思辩证法的本体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