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与文艺美学相通的探索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一、禅宗精神与文艺美学的相通
近年来,已出现了一些研究和论述佛教和禅宗对文艺美学的影响的论著(注:例如有曾祖荫的《中国佛教与美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王海林的《佛教美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高长江的《禅宗与艺术审美》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黄河涛的《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商务印书馆,1994年出版;丁明夷、刑军的《佛教艺术百问》,中国建设出版社,1989年出版;陈聿东的《佛教与雕塑艺术》,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等。),研究了审美的妙悟、虚静、言意、境界、形象、静观、直觉、想象、顿悟、灵感等以及禅宗对山水诗画、古窟雕塑艺术、建筑艺术等的美学影响。
本文试图对禅宗在本体论、方法论上给美学有何启发、对我们建立和发展文艺美学有何重要帮助等问题作一些探索。
禅宗的本体,可说是一种无本体的“本体”。它否定了传统哲学中作为终极实在的本体。它的宗旨是“识心见性”,“见性成佛”。它的思维方式是般若直觉,直指自心,只能默契、顿悟、内证、自照,不能将其对象化。相反,它还将佛变成一种只可内证、默契的个人体验式的顿悟自心。它又反对空谈心性,反对舍弃感性以求精神净化的“坐忘”和“玄谈”。它主张在感性经验中直接实现超越和提升。怀海说“即此用,离此用”,慧能说“担水弄柴,皆有妙道”。它勘破了例如道家的“道”和儒家的“仁”那样派生万物的“本体”,破除了种种物质束缚和精神枷锁,解构了“法执我执”,要求“平常心”做到“本来无窒碍”,“随处任方园”。它认为“本来无一物”,否定了终极存在的本体。它破除了虚假观念和虚假原则,否定了无法抽象回答的假问题,而追求心性的自由解放。
禅宗思想体系中最主要的核心是心性论。禅宗精神就是超越精神,超越现实的物质和精神束缚,追求在现实感性平常生活中实现心灵解放与思想自由。这也可以说是它没有本体的“本体。”这种精神,与儒家的“率性而行”、道家的“自然无为”是有相通之处的。它与存在主义说的“纯粹内在意识的不证自明性”,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说的“人应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与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的“对于人所不能说者,人必须沉默”等,也是有相通之处的。
禅,是梵语“禅那”(Dhyāna)的简称,鸠摩罗什译作“思维修”,是一种运用思维活动的修持方法。玄奘译作“静虑”。禅,要求清除私心杂念,专注一境,守意修定,以定发慧,以慧资定,定慧双修,达到“涅pán@①”。它又破又立:破除烦恼束缚,立得心性解放,使以求得“圣道”。
禅宗要求在感性现实生活中,瞬间刹那,顿悟“真如”本性,达到“涅pán@①”,意为“无为”、“圆寂”,这是一种无欲念、无尘染、无物我、超越时空、刹那永恒、澄明解脱的境界。它可在生时或死后达到,即“有余涅pán@①”和“无余涅pán@①”。“有余涅pán@①”是已灭生死之因,但作为前世惑业造成的果报身即肉体还在,人仍然活在世上,人仍有思虑。它继续发展为“无余涅pán@①”,不仅灭掉生死之果,肉身不存,思虑也无。佛教认为,人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成。《般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一种本体的“空”。“空”在具象之中,又超于具象之外。著名小说《红楼梦》中是有这种“色空”观念的美学影响的。
再如王维的诗《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就是一种空灵宁静的境界;它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抒发了空灵的心境,达到了对宇庙本体的感悟,在刹那瞬间顿悟到无限永恒。诗人去物无欲以空心,“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注:李日华:《恬致堂集·书画谱》。)因为“外清眼境,内净心尘”(注:梁斗斋:《净业赋》。),才能“体素储洁,乘月返真”(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因为诗人“凝神遐思,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去除了见道明性的障碍,就达到了无利害的空达的灵心。瞬间顿悟直觉自由解脱的心性,这就是严羽《沦浪诗话》总结的“妙悟”论的美学核心。


神宗与诗学、美学的“妙悟”目的与原则不同:一为悟空,一为审美;禅不在言,诗不离言;禅去情,诗贵有情。但,追求妙悟自由解放,则是相通与一致的。所以又有人说:“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注:王渔洋:《带经堂诗话》。)
临济宗的祖师黄檗希运说:“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唯此一心即是佛,……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注:《传心法要》。)这就是永恒与无限的本源的清净心。它要通过“息念忘虑”去达到、去顿悟。离此根本,求诸外物外法,都不能悟得“真如”。
诗道要求妙悟,也要求外去物累和功利物欲,内心无障碍,空灵自由,虚静意清,专注凝神,待时机成熟,自然顿悟,畅神抒怀,神超形越,任性适情,有凌云意,与自然浑然合一,思与境偕,英华外发。“临春风,思浩荡”(注:王微:《叙画》。),“万趣融其神思”(注:宗炳:《画山水序》。),“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注:笪重光:《画筌》。)这正如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的:“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注:转引自《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文集》第28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这种境界,非人间所有,乃诗人游心所在。诗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注:转引自上书第20页。),神与物游,“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注:《马恩选集》第一卷第27页。),“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注: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注:嵇康:《赠秀才入军》。),“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注:沈括:《梦溪笔谈》。)。所以有人说:“诗者,妙观逸想之所寓也,岂可限以绳墨哉!”(注:惠洪:《冷斋夜话》。)
陶渊明所以能“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注:元好问:《论诗绝句》。),李白所以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垂衣贵清真”(注:《古风》第一。),韦应物、柳宗元以能“发纤nóng@②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注: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都由于“但见性情,不睹文字”,“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注:皎然《诗式·重意诗例·取境·文章宗旨》。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第32、30、90页。齐鲁书社,1986年3月第一版。),“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实境》。),“只取兴会超妙”(注:王士祯:《渔洋诗话》),都由于实现了生命的升华和超越,超越了束缚和限制。这都是与神宗精神相通的。
二、禅宗在本体论、方法论上对文艺美学的启发
禅宗的本体论,认为最高存在的“本体”是“真如”;最真实不虚的、永恒的“佛性”就是众生本有的“我心”。禅宗的方法论,就是要求“直指心源”,顿悟一念。“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注:《坛经》第17节。)不靠菩萨外力的救度,也无须离尘世,苦修行,而要靠“各于自身,自性自度”(注:《坛经》第21节。)的顿悟未被污染的清净“本心”(注:《坛经》第31节。),靠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